首 页 社会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时评 创客说 乐观社会 画里有话 滚动资讯

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精神灯塔照亮平凡岗位

——抗战精神的当代弘扬

2025年07月14日 10:09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今年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八十载春秋流转,曾经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在烽火中淬炼出的抗战精神,始终像一盏明灯,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行的路。从一对夫妻的红色追寻到一位教授的跨国界致敬,从家族红色血脉的延续到校园抗战精神的浸润,我们看到伟大的民族精神穿越时空,在一代一代中国人不同的人生轨迹中闪耀,在平凡岗位中传承与弘扬。

——编者

(7月14日 民生民意)探访百团大战纪念(7686753)-20250714095655

报国之术不限同途
马今

抗日战争时期,爷爷马叙伦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面对国家危亡,他痛感山河破碎,不再将全部精力局限于教学与学术研究,而是积极倡导教书不忘革命、读书不忘救国。他不顾个人安危,公开支持学生抗日运动,批评当时政府的妥协政策,与爱国人士共同发起组织抗日救国会,大力宣传抗日主张,他慷慨陈词:现在国家危急,十倍于昔。个人虽然老朽,誓愿和同学们共赴国难……他的这种爱国情怀与担当精神,让我深知在国家与民族面临困难时,每一个人都应挺身而出,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0年3月,沈阳作为第一入境点开始承担北京分流国际航班旅客集中隔离安置任务。此时,作为沈阳文旅局负责分管专业艺术和公共文化的副局长,我临危受命。当时,脑海里闪过的是1936年在北平文化界救国会成立大会上,爷爷等149人署名的长篇宣言:“下了牺牲的决心,任何压迫,无所畏惧……不要偷安退缩”。在担任总指挥的621天里,我带领着团队,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严格把控每一个流程,确保了入境隔离安置工作的安全有序进行。

如今翻阅爷爷的书稿,当看到“报国不堪骑大马,伤心烽火注虫鱼”时,恍惚间竟觉得与爷爷当年在上海法租界斗室里伏案的身影重叠。当年爷爷用笔墨守护民族文脉,今天,我用行动筑牢防疫堤坝,不同的战场,同样的坚守。抗战精神不是尘封的历史记忆,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力量:是爷爷在教授俱乐部拍案而起的勇气,也是我在调度会上坚持“细节为王”的较真;是他隐居时“所志不移”的执着,更是我们这代人“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家中书房墙上那幅画像里,爷爷蓄着长髯,眼神如炬。每当工作遇到难处,我总会凝视这幅画像,爷爷早已成为我工作和生活中的坐标和榜样。

阳光透过窗棂,映在爷爷的画像上。我知道,爷爷和一代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这束光会一直照下去,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作者系马叙伦之孙女,沈阳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

湖南省政协委员瞿启云:

“技能为骨、精神为魂”

刘洋 王双

“新生入学第一课,我都会重点讲抗战精神,并告诫学生,学习技能不光是为了谋生,更是要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关键时刻能为国家顶上去。”作为职业教育从业者,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领航教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瞿启云始终认为,民办教育更要扎根民族土壤,把精神传承作为育人根基。办学初期,瞿启云就提出了“技能为骨、精神为魂”的理念,并在专业设置上特意保留了与郴州抗战兵工史相关的“机械维修”特色方向。

在课堂教学中,智能装备学院辅导员老师以“烽火中的工业坚守”为主题,向学生们讲述抗战时期郴州本地工匠们克服设备简陋、物资匮乏等困难,秘密为前线修理枪械、制造简易武器的史实,重点介绍工匠群体在民族危亡时刻展现出的精研技艺、不畏艰险、爱国奉献精神。并引导学生将历史中的工匠精神与当下职业技能学习相联结,讨论“新时代技能人才如何传承抗战时期的担当精神”,让学生明白掌握过硬技能既是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担当。

为进一步把抗战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育人细节,作为政协委员和教育工作者,瞿启云一方面积极履职建言,呼吁以抗战精神为内核丰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推动教育、文旅等相关部门单位共同挖掘本地抗战资源,开发精品课程、研学路线等。另一方面立足本职工作,在校园文化墙、宣传栏、图书馆设立“抗战精神”主题板块,定期更新内容。在与抗战相关的重要纪念日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引导学生铭记历史,奋发图强。

硝烟弥散,精神永存。“要让抗战精神从历史中‘走出来’,成为激励人们奋进的鲜活力量。”瞿启云建议,要继续鼓励创作“抗战精神﹢”系列新媒体内容,支持年轻人参与红色文创开发,用“年轻化表达”激活历史叙事,让抗战精神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被感知。

(7月14日 民生民意)晋绥边区人民的新(7686737)-20250714095648

抗战时期,地处晋西北地区的兴县和静乐县是晋绥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近年来,当地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杂粮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图为山西省静乐县小康苑移民安置区的就业帮扶车间。 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抗战精神的赓续与践行
李也川

作为冯玉祥将军与共和国首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的后代,抗战精神不仅是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民族印记,更是流淌于血脉中的精神基因。这种精神在跨越时空的传承中,始终以具体而深刻的方式,指引着我的价值追求与实践方向。

外曾祖父冯玉祥将军在抗战时期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信念,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等失地,以铁血行动捍卫民族尊严;奔走各地宣传抗日主张,凝聚各界力量共御外侮。外曾祖母李德全则以坚定的政治信念与务实作风,在其工作领域为抗战胜利奠定坚实基础。先辈们用生命与热血诠释的爱国主义、不屈意志和团结精神,成为家族世代传承的精神坐标。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在工作实践中,始终秉持先辈“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初心。我深知协商民主是凝聚共识、推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参与政协提案撰写、专题调研与协商议政时,始终以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为导向。通过深入基层走访,将群众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诉求转化为高质量提案,助力政策优化;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青年社区贡献等议题上,积极建言献策,践行抗战时期先辈们“为民众谋福祉”的使命担当。这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实践,正是抗战精神中家国情怀的当代延续。

家族教育将抗战历史作为重要内容,通过口述传承、史料研读与实地参访,让年轻一代深刻理解抗战精神的内涵。每逢重要纪念日,家族成员共同缅怀先辈事迹,在冯玉祥将军纪念馆、抗战遗址等地开展纪念活动,重温历史场景。长辈们以亲身经历讲述战争年代的艰难困苦,传递“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的信念,使爱国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扎根于家族文化。年轻一代在学习与工作中亦以先辈为榜样,在科研创新、文化传播、社会服务等领域坚守岗位,以专业能力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从烽火岁月到和平年代,抗战精神始终是我们家庭坚守的精神内核。它不仅是对先辈的致敬,更是激励我在新时代继续奋进的动力源泉。

(作者系上海市静安区政协委员)

天津市政协委员刘淑敏:
跨越国界表达敬意
本报记者 杨岚 实习生 王慧

2014年,第十一、十二届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职业大学教授刘淑敏在俄罗斯新圣女公墓,向卓娅塑像郑重敬礼。看着塑像上卓娅遍体鳞伤、视死如归的模样,让她想起了小学课本里《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想起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们。“那一瞬间我心潮澎湃。”她说,“这是向中国抗战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所有先烈致敬!”

成长过程中,无数抗战英雄故事深深影响着刘淑敏。大学时,她带病参与救火;任教后,以“向善向上”的标准培育学生。担任政协委员的十年间,从解决校园交通到改善公交司机待遇,她的提案始终聚焦民生痛点。“群众有需求,我就行动。”刘淑敏坦陈。

2015年,她写下俄罗斯之行的经历,让更多人知晓英雄精神无国界。文中写道:“卓娅墓碑让我惊呆了!我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久久凝望着卓娅塑像,泪水淌满脸颊。我默默三鞠躬,情不自禁致以一个老少先队员的敬礼。当地导游告诉我们,塑像原型来源于1941年报纸上,德国法西斯绞死卓娅时的现场拍照。那一刻,我的心底再一次刻下了‘决不让历史重演’的誓言!”

如今每逢纪念日,刘淑敏总会给孩子们讲卓娅与中国抗战英雄的故事:“要让年轻人知道肩上的责任。”

赵国庆和曹锦芬夫妻:
10万里骑行执着追寻
本报记者 杨岚 实习生 王慧

车轮滚滚,丈量红色足迹。2008年8月8日,当北京奥运会圣火在鸟巢熊熊燃烧时,安徽工程大学退休教授赵国庆与校医院退休医师曹锦芬,这对老党员夫妻正从芜湖启程奔赴他们的“红色长征”。年轻时他们下过乡、当过兵、进过工厂,丰富的人生经历,让他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发展的意义有着深切感悟。为了给党的百年华诞献礼,夫妻二人决定沿着抗战道路骑行,这一骑便是十三个春秋。

两人、两辆单车,踏遍34个省级行政区,总里程相当于重走4次长征路。夫妻二人携带的12平方米中国地图上,盖满了1229个邮戳。出发时,他们瞒着家人朋友,因为曹锦芬身上有旧伤,谁也不知道这场旅途能走到哪里。即使做了12万字的骑行攻略,却还是要面对没有导航时的迷茫,有时甚至在路上还会偶遇野兽。当地百姓听说他们的故事后感慨道:“是先烈在护佑着你们啊。”

这趟抗战之旅让夫妻二人深受触动。在六盘山的风雪里,他们看着白雪映衬着红旗,忍不住落泪;在祁连山30公里的峡谷中,体会着先辈们的筚路蓝缕;在无意间发现的一大片无名烈士墓前,他们献上野花,并在心里默默许下诺言:“要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要让更多人知道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

归程后,夫妻二人自费出版《红色骑行十万里》,制作100集红色骑行专题片;深入企业、学校、街道社区,在7省份开展100多次宣讲;在安徽工程大学开设的红色骑行思政课成了抢手课,200多场主题班会覆盖了近6000名学生。他们以家庭为单位延续红色教育,带着小孙子骑行,去山区给孩子们讲抗战故事。如今,二人正筹备2026年红军长征胜利90周年骑行活动。

“我们想把赓续红色血脉、关心关爱下一代当作毕生的事业!”赵国庆和曹锦芬如是说。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