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公益>公益资讯
用创意的镜头耕耘希望的田野
——“公益未来,Today at Apple创想营”探索实践掠影
人民政协网7月14日电(记者 赵莹莹)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乡村巾帼追梦人计划和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与Apple共同播撒灵感的种子——“公益未来,Today at Apple 创想营”,如同数字化发展的先锋号角,将中央文件中“青春建功行动”的号召转化为可触摸的创意赋能,开拓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城市高校青年用镜头捕捉乡愁,用影像讲述土地的故事,让每一帧画面都成为反哺乡村的艺术养分。在这里,科技与乡土碰撞出绚烂火花,青春的热血浇灌出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从学习者到讲述者、创作者
当夏日为城市注入炽热的活力,北京798艺术中心XYZ画廊内,一幅幅照片承载着乡土情怀,通过青年创作者的独特视角,架起城乡对话的桥梁。
镜头穿越展厅的聚光灯,定格在四川省仁寿县汪洋镇涂家九年制学校(以下简称“涂家小学”)的水泥操场上——这里没有绿茵跑道,却承载着孩子们最纯粹的欢笑声;教学楼台阶上,抱着数学书凝神思考的小女孩,正用求知的目光丈量着更广阔的世界。
“或许是坐久了,她突然站了起来。就在那一瞬间,我走近她,定格了小女孩专注学习的瞬间,传递出乡村孩子们坚韧向上的精神风貌。”照片拍摄者、来自成都理工大学的宋雪茹说。
在涂家小学,教育资源或许有限,但爱与希望从未缺席。社会爱心人士的捐赠、老师们的坚守、后勤人员的默默付出,都在为这些乡村孩子的未来铺路。
宋雪茹记得,自己离开涂家小学那天,夕阳把乡村小学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她的手机里,存放着水泥地上跳皮筋的欢快身影、教室里专注听讲时闪亮的眼睛、在黑板上写字的粗糙手指以及放学时一张张稚嫩脸庞。这些珍贵的瞬间,化作几百张照片,永远定格在记忆里。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乡村教育的现状,更是一群平凡人用不平凡的努力,为孩子们撑起的一片天空。”宋雪茹说,那些在村小操场追逐光影的日子,教会她用技术承载人文、用影像搭建桥梁。未来,愿继续做这样的掌镜人,让镜头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让每个乡村孩子的笑脸都能被看见。
从2024年11月开始,“Today at Apple创想营”与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携手走进北京、长沙、成都、昆明、南京、宁波、青岛、重庆、武汉9座城市,集结包括宋雪茹在内的898位青年创作者(年龄18-22岁)共同参与了一场数字艺术启蒙运动。
回溯过往数月,他们通过75场由Apple Creative Pro培训师指导的团体课程,系统掌握了运用Apple设备进行专业影像创作的全流程——从构图拍摄到后期剪辑,从视频录制到影片制作,用科技赋能艺术表达。
结营仪式上,几位分享的团队代表不约而同提到,从技术学习者到故事讲述者和创作者,“公益未来,Today at Apple创想营”不仅提升了他们的拍摄技巧,更为他们与乡村的连接提供了契机和有力支持。
科技火种正在生根发芽
数字时代,科技能够赋予年轻人怎样的创新机遇与成长动能?Apple 正在用“Today at Apple创想营”给出答案。
Apple通过全球Apple Store零售店的“Today at Apple”项目持续提供免费数字教育课程。作为该项目的深化拓展,“Today at Apple创想营”携手行业专家与社区组织,打造沉浸式实践课堂,助力参与者掌握前沿数字技能、激发创意潜能,同时提升职业竞争力与个人表达力。
这一创新教育模式,正在重新定义科技企业的社会责任边界。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实践平台,科技教育正突破传统校园的物理限制,实现更广泛的社会价值传递。
“通过‘Today at Apple创想营’项目,我们成功构建了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范式。”山东科技大学教师诸葛祥玉介绍道,该校有超过200名学生参与了 Apple 青岛万象城零售店开展的9场 Today at Apple 团体预约课程。在校内招募阶段,95支学生团队踊跃报名,展现出当代青年对科技教育的强烈需求。
更令人振奋的是,后续在学校图书馆举办的专题作品展览,吸引了近万名学生驻足,有效搭建了产学研成果转化的展示平台。
在“公益未来,Today at Apple创想营”,当代大学生用摄影作品展现科技助力下的乡村发展、非遗魅力、祖国山河的壮丽风光、城市车水马龙的市井繁华,也记录着农人丰收的喜悦、山村学校里孩子的笑容,以及身边人的点滴温情故事。
“郝恩睿同学从蓝碳科技小院实践归来,激动地向我展示着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蕴含巨大生态价值的贝壳标本。”诸葛祥玉动情地说道,那一刻,他深刻体会到创想营播撒的科技火种正在生根发芽。同学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田野间收获的真实感悟,远比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更能激发他们对科技创新的热忱和对乡土大地的深情。诸葛祥玉特别提到,参与项目的学生都在期待暑假能够重返胶州湾,捕捉退潮时分滩涂上生机勃勃的微观世界。
在他看来,这种由实践孕育出的乡土情怀与科学热忱,正是创想营最动人的教育馈赠。期待创想营的活动能够让更多青年力量参与其中,也更期待大家带着镜头下的感动继续前行。
淬炼成为未来的建设者
在“Today at Apple创想营”的赋能下,一群年轻人正以数字艺术为笔,勾勒乡村振兴的崭新图景。
他们用镜头捕捉乡土的温度,用影像解码乡村的变迁,让每一帧画面都成为讲述中国乡村故事的生动注脚。这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更是新时代青年用创新思维服务乡村发展的生动实践。
“从重庆‘背篓专线’的人间烟火气,到新疆哈密上空自由翱翔的鸽群;从南川百年坚守的‘三不加’酱油作坊,到江津非遗米花糖匠人的指尖技艺……透过同学们的镜头,我看到了当代青年解读乡村的独特视角,更感受到了一种蓬勃向上的青春力量。”重庆移通学院大数据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指导老师陈安琪说,脚步丈量山河,镜头记录时代。走出去,是感知世界的第一步。
“同学们跨越5省两个自治区、深入重庆10个区县的每一步,都在用青春的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的温度。”在她眼中,这些摄影作品不仅是社会实践的成果,更是年轻一代用脚步感知中国、用心灵对话乡村的生动见证。
每一寸乡土都在诉说岁月的故事,而青年人的镜头,恰似一把打开时光的钥匙,既让沉睡的乡村记忆焕发新生,也让拍摄者在取景框里照见自己的成长轨迹。这何止是记录?更是一场与土地对话、与自我和解的生命修行。
“镜头背后往往藏着更深的感动。”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坦言,有些作品或许没有刻意捕捉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却在每一帧质朴的画面里,展现出青年与土地对话时迸发的精神火花,“那是一种超越表象的、直抵心灵的内在力量。”
正如陈安琪所说,“Today at Apple创想营”让同学们不仅成为乡村振兴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更在实践与创作中,淬炼成为未来的建设者,用科技赋能创意,用青春的热情与担当,为广袤的乡村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这份青春的创造力,正通过镜头语言绽放出耀眼的光芒。青年创作者们以影像为纽带,不仅记录乡村的质朴之美,更挖掘文化根脉、激活乡土记忆。展望未来,期待越来越多的青年创作者们继续做乡村文化的守望者、传播者和创新者,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文化动能。
编辑:王凌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