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地方政协
大连市政协献策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厚植成长沃土让青年学子留下来
7月,毕业季,正值大学生毕业离校、踏上人生新征程的重要时段。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近日,大连市政协召开界别协商座谈会,组织政协委员、党派成员、专家学者听取团市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通报相关工作情况,围绕助推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深入协商讨论、精准建言资政。
大连现有高校31所,在校生约40万人,每年应届毕业生超过10万人。如何厚植成长沃土,让青年学子愿意留在大连就业创业?
今年,市政协把“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纳入年度专题协商计划,并将其中“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界别协商议题,由共青团和青联界别担纲,成立联合调研组,按照9个议政方向开展系列调研、协商活动。
“强化职业认知教育,引导大学生就业预期符合社会需要。”李颖委员提出,相关部门与高校开展的强化职业认知教育收到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教育重点不够突出、统筹协调不够有力等问题。她说,职业认知教育是城市人才战略的基石工程,需要以系统思维打破部门藩篱、以数字动能穿透信息壁垒、以城市温度培育归属认同,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做到“人尽其才、城兴其业”。
“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核心在于打通学与用的最后一公里。”多位与会人员谈到,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严重的结构性矛盾——高端产业“人才荒”与传统领域“就业难”并存,需要进一步强化校企协同,通过制定“校企共建专业清单”、建立“企业进课堂”机制等,实现校企联合育人。
针对全市大学生创业孵化资源整合不足、联动性不强等问题,李翔委员呼吁进一步健全多方协同机制,充分整合高校、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资源,通过教育端培植创新基因、市场端打通资源通道、资本端注入发展活力、产业端强化转化效能、政策端兜底发展风险,形成闭环生态链。
大连多所高校女生占比高于男生,其中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高校女生占比超过70%。就当前女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的困难与短板,祝然委员建议按照不同专业建立“人才清单”,详细梳理女大学生的优势、潜力及职业意向,形成全面精准的人才画像。同时,联动企业按专业汇总适合女大学生的岗位信息,协助女大学生高效匹配合适的岗位。
2024年,大连民营经济经营主体达到94.66万户,吸纳就业人数占全市就业人口的75%。如何更好地发挥民营企业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蓝永山委员建议系统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推动民企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深度参与高校育人,创设“产业学院”、委派“企业导师”、共建“顶岗实习”项目,将企业需求前置融入人才培养。
“在当今激烈的城市人才争夺战中,大学生本地就业情况关乎一座城市的创新活力与发展潜力。”刘晓琳委员建议尽快消除传统就业服务模式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政策触达效率低、跨部门协作不畅等弊端,通过大力推进智能化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强化政策模块融入,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选择留在大连。
“以更大力度的探索创新、更加务实的政策举措,努力把大连营造成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沃土。”市政协副主席王玲杰就此提出3个“进一步”:强化政策引领,进一步筑牢就业保障基石;深化校企协同,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优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就业质量。
王玲杰表示,市政协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作,推动协商成果落地落实,切实把汇聚各方智慧的良言良策转化为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真招实招。(吕东浩 周蔚)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