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地方政协
让“寸土”生“寸金”
——宁波海曙区政协以提案办理助推存量工业用地优化进阶
“加快工业用地改造提升(以下简称工改),盘活全新产业空间。”日前,宁波市海曙区古林镇宁波富仓电力器材有限公司与宁波市富艺工艺品有限公司抱团进行工改,原本低矮老旧的村级工业园,不仅改成了4栋灰褐色统一风格的标准厂房,更“挤”出了3.6万平方米的产业焕新空间。企业负责人韩佳云信心满满地表示:“改造后,企业产值至少可以翻一番。”
宁波是全国首个获批开展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的试点城市,作为宁波中心城区,海曙区土地开发强度高,产业发展和用地保障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土地资源供给不足和错配、劣配、低效配等问题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发展。海曙区将破题的关键聚焦在工业用地改造上,将工改作为区委、区政府的一项中心工作,先后编制出台《海曙区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专项规划》《海曙区工业用地焕新提效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通过工改向存量要发展空间,并将今年的工改目标定在“实施工改项目60个以上、新增产业空间80万方以上”。
《关于推动全区工改工作的建议》《关于在海曙区支持制造型企业工改及保护制造业企业避免流失的建议》《关于构建产业用地综合绩效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促进低效工业用地焕新提效的建议》等3件提案受到党委、政府重视,由区长领办提案。7位政协委员还在提案基础上,结合前期调研,与政府主要领导面对面协商,向相关部门点对点献策。
“村集体用地的工业改造目前主要依赖银行贷款等传统融资渠道,但由于产权特殊性、项目风险较高、收益不稳定,银行审批严格。”针对村集体用地融资难题,区政协委员、区委党校教(科)研室副主任胡丹建议推出“工改贷”“周转金”等多元化融资手段,探索“镇街出资村委出地”,试用灵活用地、先租后让、弹性年期等出让工业用地。区政协常委、宁波银行总行部门副总经理袁涌泉抓住“工改”工作缺产业生态的核心矛盾,有针对性地建议构建“四链融合”赋能体系,聚焦人才链—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闭环,在园区内集中配套“工改大脑”“中试车间”等产业生态共享平台,免费开放给小微企业验证工艺,更好地让工改园区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将“空间再造”提升到“生态重构”。
“委员建言既有对现阶段问题的针对举措,也有着眼长远发展的深度思考,操作性强、可行性高,希望委员们持续关注、广泛参与‘工改’工作,多提金点子,多传好声音,多树新标杆。”区长徐洪涛说。
据悉,区政协将持续关注“深化工业用地整治”推进落实情况,通过专项民主监督、专题协商议事、专场学习活动等方式,引导委员主动成为“深化工业用地整治”的自觉参与者、积极践行者、助力推动者。(记者 鲍蔓华 通讯员 刘炎昊)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