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港澳>委员声音
香港回归话变迁:特长彰显,势能更足
盛夏7月,不知不觉间,香港回归祖国逾28周年,东方之珠处处洋溢着繁花似锦、同贺同庆的欢乐场景。作为立足香港、扎根大湾区打拼制造业,又为香港大型爱国社团做着服务的笔者,回望廿八载,无论天晴或风雨,如今香江经济社会呈现的最大变化,无疑是“特长充分彰显,发展势能更足”。
先分享两个身边的故事。
首先是“港车北上”大热。早在6月28日,今年经港珠澳大桥实现出入境的“港车北上”车辆数突破百万辆次,该纪录比2024年提前了72天。作为中央支持香港发展的高招,“港车北上”政策自2023年7月1日启动,两年来逐步成长为香港居民赴内地投资就业、公干旅游、休闲消费、康养定居的最热门跨境出行方式之一。至今,备案“港车”超10.8万辆,占总车数逾1/4,每逢节假日,“港珠澳跨海大桥车流如鲫”成为新闻热搜……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港澳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家发展大局,巧借“港车北上”等政策,从蓝图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果。
更让人欣喜的是,“粤车南下”赴港政策预计在今年底实现。从港澳居民的“常来”,到内地居民的“常往”,以及人员自如流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常在”,大湾区“1小时优质生活圈”正加速形成。
第二个故事,关于港交所IPO(企业首次公开募股)。今年1—6月,港交所H股的IPO总金额就超过了2024年全年,目前位列全球主流交易所之首,其中不乏宁德时代等“航母级”IPO。正在排队等待港交所聆讯的公司多达90余家,生物医药公司就有20多家。值得称赞的是,港交所恰恰是全球首个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上市的主流资本市场,这为技术和资金高度密集的生科产业,乃至国家的高新技术版图延伸提供了“雪中送炭”的战略服务。
港交所IPO受热捧,背后彰显着新兴产业、高新产业、新消费及服务业,以及加速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志在“出海”的宏愿。企业立足香港上市,表明财务规范、公司治理、社会责任等方面必须与国际接轨;国际资本认购H股,相当于为企业做了全球信用背书,直接扶持该企业贯通海外合规的“任督二脉”。细读多家H股内地企业的年报,“出海”快速起效,海外营收增长迅速,总额已接近甚至超过内地营收。
分享完上述两个故事,大致能阐明笔者经观察而归纳的观点——香港已进入新时代,呈现“特长充分彰显,发展势能更足”的新气象。
以粤港澳大湾区各地为例,不同城市有着有别于伙伴的“势能”。大湾区融合发展,并非消除“势能差”、搞“平均主义”;而是通过无障碍的合作,让各自特长更充分彰显,为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香港智慧”和“湾区成果”。
例如,内地广深的互联网技术,有着巨大的势能;大湾区每个大中型城市,其制造业的“智造”转型,同样是别人难以取代的势能;香港拥有“一国两制”制度保驾护航,是金融自由港,还有自由货币兑换、人民币“出海”等独特体系,以及高等教育、基础研究的强力平台,这也是属于香港的天然势能。
如今,大湾区走向一体化,内地和港澳趋向真正意义的相向而行。各自势能的聚合,将有效吸引一批旨在了解世界、配置资源、重新布局、寻找新机遇的有志群体“用脚投票”。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在这座独特城市的内部,各界逐渐懂得——祖国内地才是香港最大、最可靠、最有机遇的市场。东方之珠的作用,不再是以往所谓“香港人联通世界”;进入新时代,已跃迁为“让内地通过香港联通世界”。
笔者坚信,未来十年的香港,一定会更好。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福建社团联会常务副主席)
编辑:实习生 李军(辅导老师: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