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奇闻轶事

徐悲鸿爱画入骨髓

2025年07月16日 09:13  |  作者:周星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世人多闻爱财如命者,而徐悲鸿则自称“爱画入骨髓”。他的爱画与众不同:既珍视己作,更由衷欣赏他人佳品;非一时兴起,而是一生挚爱;甚至不惜以命相护,将爱画之情真正刻入骨髓。

一次评阅学生作业,徐悲鸿被文金扬所绘的一幅野山兔静物深深吸引。他反复驻足凝视,目光流连难舍。最终,他郑重提出愿以自己的两幅画作交换。文金扬受宠若惊,表示愿意直接奉上。徐悲鸿却神色认真,坚持“一定要交换,不能白拿”。

抗战时期在重庆,一天深夜风雨大作,吹落墙上悬挂的学生旧作《雁荡山》。画作不幸磕碰桌角,顿显裂痕。徐悲鸿闻声而起,衣衫未整便急切捧起画作。翌日清晨,他不假他人之手,精心修补裂痕,视之如同疗愈生命。后来在昆明举办画展时,徐悲鸿痛失至宝《八十七神仙卷》,为此寝食难安,一心想要寻回。一个叫刘汉钧的人主动请缨协助寻画。几经周折,徐悲鸿付出20万元巨款,方“寻回”此画。当得知刘汉钧很可能就是窃画者时,徐悲鸿不仅未加追究,反而坦言:“无论如何,即使画确为他所窃,他能使其完好归还,我依然万分感激。”

徐悲鸿常去北平琉璃厂寻觅古旧字画。店铺深邃,需穿过几重院落。他每于入口处远望堂中佳作,便按捺不住心中喜爱,快步向前,口中连连道:“此画甚好,我要了!”店主见他情切,趁机抬价。亲友屡次劝他须沉得住气,佯作淡然以利议价。他虽然口头应承,但下次遇到心仪之作,依然真情流露。

正是这份赤诚与对艺术的执着,让他不惜代价,最终将《风雨归舟》《折槛图》《八十七神仙卷》等国宝级画作纳入珍藏,如今尽藏于徐悲鸿纪念馆,泽被后世。(周星)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