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与第一书记 · 同吃同住同劳动

“三同”日记 | 进城卖菜记

2025年07月17日 09:28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360截图20250717092708492

图为驻村工作队队员帮助刘大爷收获土豆。 本报记者 袁世鼎 摄

凌晨3点半,天际微亮。

夜雨初歇,黑土地上的乡村略感清冷。紧了紧外套,刘大爷骑着电动三轮车出发了。车斗里装的,是他和老伴儿昨天整理好的蔬菜:五筐土豆、一把大蒜。

半小时后,他到达位于嫩江市开发路的早市。停好三轮车,刘大爷拿出塑料布,摊开铺在地上。驻村工作队队员曲鹏澍张罗着把土豆按照大中小分类摆放,旁边是白亮的嫩大蒜,一个简单却整洁的摊位就布置妥当。

4点刚过,天已大亮。

搬个小马扎,刘大爷坐在摊位前。趁着集市人还不多,记者和刘大爷唠起家常。

刘大爷名叫刘波,今年66岁,家住嫩江市前进镇联合村。想着离城不算太远,勤快的老两口就把房子前后半亩地打造成小菜园——春天播土豆、夏天摘黄瓜、秋天收白菜,每年靠这个菜园,一家子能增加一万多元的收入。

早市上卖菜摊位不大,面积也就2平方米,却来之不易。

在联合村,像刘大爷这样的菜农还有不少,每年蔬菜上市时,大家最头疼的问题就是销路。2021年开始,嫩江市政府针对全市脱贫户制定优惠政策,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摊位免费给全市脱贫户中的菜农,刘大爷幸运地拥有了自己的摊位。

小摊位连着“大民生”。有了摊位,意味着菜农不用再为销路发愁,这可省了不少心。“能有一个固定卖菜摊位不容易,要不然还真得天天‘打游击’呢!”说这话时,刘大爷笑了。

5点半后,人流量加大。

冷清的集市变得热闹,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招呼、称重、找零,大家也忙了起来。

“你这土豆咋卖的呀?”有顾客问。

“小的一斤一块,大的两块,中间的一块五。”曲鹏澍赶紧递上塑料袋。

记者也积极帮着吆喝、打下手,摊位前围了越来越多的顾客。

“我看你们几个小伙子不像是种地的啊?”一位大姐一边捡土豆,一边说出了心中疑问。

“他们是驻村工作队的,今天来帮我卖菜。”刘大爷抢着回答,声音格外洪亮。

大姐发出赞叹声,爽快地拒绝了刘大爷抹去零头的好意,坚持付足全款,并询问明早是否出摊,她还准备再来买土豆!

7点,天气热了起来。

买菜高峰期过去,原本摆得满满当当的摊位逐渐空荡了。刘大爷面前的土豆也所剩不多。

——“大爷,今天卖了多少钱?”

——“手机收了80多块,还有一些现金,今天卖了一百六!”

今天的“业绩”已超过刘大爷早市日均销售额,老人家笑着收了摊。

趁着热乎劲,曲鹏澍也忍不住告诉刘大爷,驻村工作队打算再给他家新建一个大棚,这样蔬菜的种类就更多了。

“还是得感谢共产党!帮助我们脱了贫,现在又给了这么多好政策。我们靠自己双手种点小菜,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回到家里,稍微歇歇,老两口再次走进菜园,为明天的早市做准备。

菜园里,处处生机勃勃。(本报记者 杨智嘉 袁世鼎 曾宇昕 李寅峰)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