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头条
每周时评 | 智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智慧城市的核心任务之一
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目标,强调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数字化发展,我国数字化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活动的综合载体,是数字化发展的重要阵地。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智慧城市的核心任务之一。
数字化发展为城市包容性、韧性和可持续性发展注入新动力。数字化发展作为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力量之一,对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包容性发展看,数字化发展通过数据赋能实现社会资源的精准调配,推动教育、医疗、金融等公共服务向各群体平等开放共享,有效弥合城市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数字鸿沟,使不同群体切实感受城市发展的温度。从韧性提升看,数字化发展加速城市基础设施与治理平台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增强城市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急管理能力和灾害响应能力,提升城市抵御风险、快速恢复的“自愈”能力。从可持续发展看,数字化发展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数据要素为驱动,推动能源、土地等资源的高效利用,助力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能力升级,为城市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全新路径。
深化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智慧城市发展坚实底座。城市数字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石。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以北京为例,截至2023年11月,北京累计建设5G基站10.6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48个,居全国第一;在全球190个监测城市中移动宽带和固定宽带下载速率分别排第二位和第三位,展现出我国核心城市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领先实力。但总体来看,我国城市数字基础设施仍面临布局不均衡、安全风险高等问题挑战。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加速向偏远地区延伸,缩小城乡间、区域间数字鸿沟。要聚焦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防护,针对智能电网、交通管理系统和医疗信息系统等核心领域,积极推广零信任安全架构,通过持续验证用户身份和设备状态,降低系统遭受攻击风险。要健全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机制,确保在突发网络攻击或自然灾害时,核心服务能够快速恢复,为智慧城市筑牢“防护网”。
提升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水平,助力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数据是数字化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也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支撑。“十四五”时期,我国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基本建立,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进程加速推进,为城市数字化发展与治理效能的跃升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23年底,我国数据商企业数量超过100万家,数据要素“乘数效应”不断增强。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城市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从数据采集、存储、清洗、分析到应用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着力打破部门和行业之间的“数据孤岛”,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与协同机制,推动数据资源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实现开放共享,让数据真正成为流动的“城市血液”。要强化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决策支持,通过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促进交通、能源、医疗等多部门数据协同,实现城市资源的精准配置与高效调度,推动城市治理决策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为城市韧性提升、资源能源高效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数字公共服务普适普惠,推进全民共享数字美好生活。普惠数字公共服务的关键在于确保所有社会群体,尤其是老年人、低收入群体等弱势群体,都能够平等、便捷地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数字公共服务普惠化,通过数字产品和服务适老化改造、开展智能设备使用培训等措施,为数字化的包容性发展注入了温暖底色。要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深度融合,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便捷性。要依托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弱势群体需求,定制个性化服务方案,促进公共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和及时。要深化全民数字素养提升,通过社区教育、职业培训和公益项目,普及数字技能,增强全民数字参与能力,使数字技术惠及每个个体,让数字化发展红利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张凤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吴静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