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原创
记者观察 | 微短剧须在“短平快”中尽“精微”
近日,“1胎99子”的荒诞剧情竟登顶热搜,微博话题阅读量超亿。虽然该剧因明显违背常理最终下架,但其在短视频平台创下的超4500万播放量,却实实在在地昭示了微短剧的“流量魔法”。
当微短剧以惊人的速度创下数以亿计的流量,我们不禁要问:微短剧究竟是时代馈赠的“新声”,还是流水线产出的“速食”?《礼记·中庸》有言:“致广大而尽精微”,此言恰如明镜,映照出微短剧之繁盛与其内在精微处尚未解决的困境。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2024年,微短剧的用户规模达6.62亿人。有消息称,中国微短剧在美国市场也大受欢迎,一年间,在美总收入高达1.51亿美元。微短剧行业规模急速膨胀,产业链条上的各环节都分享着这场流量盛宴的硕果。
然而,盛宴之下,“尽精微”的缺失却使微短剧的根基有些动摇。为最大程度捕获眼球并适配算法偏好,内容创作普遍滑向模式化的深渊:高度同质化的桥段循环上演,人物沦为单薄标签,“三秒入戏、十秒反转”导致情节逻辑常被弃如敝履。这种对“短平快”的极致追求,牺牲了剧作的“精微”属性,导致作品的艺术生命短暂脆弱,审美价值匮乏,难以在观众心中留下持久的回响。更令人忧心的是,部分作品为刺激感官不惜触碰底线,进一步侵蚀着行业生态。
其实,微短剧的真正价值与未来生命力,正系于能否实现“广大”与“精微”的辩证统一。“广大”为“精微”提供基础与可能,微短剧巨大的用户基数和市场收益是行业持续投入、吸引优质人才、进行深度创作探索的物质保障。“精微”为“广大”注入灵魂与价值,真正打动人心、引发共鸣、具有审美意蕴的作品,才能超越短暂时效,赢得观众真心喜爱与长期追随,从而反哺“广大”的可持续性。唯有在“精微”处下足功夫,微短剧才能从“流量快消品”蜕变为具有文化积淀意义的“叙事新声”。
微短剧的“微”,不应是思想浅薄与艺术贫瘠的托词,而应成为高度凝练与精准表达的挑战与勋章。它召唤着我们:在拥抱时代脉搏、满足亿万观众的同时,更要沉潜下去,以“尽精微”的匠心,于这崭新的叙事方寸之间,刻下属于这个时代的、既广博又深邃的精神印记。(本报记者 李泽杰)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