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原创
丰沙铁路线开通运营70周年:70年间的变与不变
人民政协网北京7月16日电(融媒体记者 邢佳璐 见习记者 周可欣)“我们年龄越来越大了,但丰沙铁路线却眼看着越变越年轻!”7月15日,在丰沙铁路线开通运营70周年活动上,见证丰沙铁路线成长变化的老专家张平向记者感慨道。
京张铁路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唯一一条直通大西北的钢铁经济大动脉,但北京到沙城之间的南口关和八达岭这一段路线比较复杂,限制了铁路的运能运力。
“丰沙铁路线就是为了缓解京张铁路北京到沙河段的运输压力而修建的。”据张平介绍,丰沙铁路线路全长105公里,有65座隧道,大小桥梁60多座,是新中国成立后京津冀区域内建成的第一条干线铁路,也是当时国内铁路建设桥隧最密集的线路。
(丰沙铁路线开通运营70周年到来之际,部门职工代表拜谒丰沙铁路烈士纪念碑 徐方琛 摄)
丰沙铁路建设期间,设备简陋、地形复杂,108名建设者鲜活的生命被永远地定格在了这里。在北京西电务段斜河涧信号工区,现任车间党支部书记、第二任“青年文明号”号长李长文表示:“前辈们严明的纪律、踏实的作风、精湛的技术和为铁路事业奉献的精神,是我们全国‘青年文明号’班组前进的动力,我们要将一代又一代铁路人的优秀品质传承下去,全力保障丰沙线铁路运输的安全畅通。”
据介绍,斜河涧信号工区隶属于北京西电务段三家店车间,现有6名青年职工,平均年龄30岁。
“我们班组在1997年获得了原分局级‘毛泽东号’式班组称号;2008年、2015年、2022年被评为全国一星级‘青年文明号’班组;2008年、2013年、2017年、2019年、2023年被路局工会评为‘工人先锋号’班……”站在荣誉墙前,李长文向记者介绍,“班组职工们虽然年轻,但实践理论知识非常强,我们也会经常邀请铁路老职工来讲他们过去的故事,为的就是让青年职工了解铁路文化,传承老一辈的优秀传统。”
(丰沙线北京西电务段斜河涧信号工区 徐方琛 摄)
“几十年来,铁路设备从最早的手动参与,到现在信息化操控,技术不断地在更新迭代,但根植在大家心中的铁路精神始终没有变化。”李长文在铁路设备陈列室对记者说。
2023年7月,京津冀地区持续强降雨,门头沟区是北京受灾最严重的区之一,丰沙线沿线发生严重水害。在途的K396次、Z180次、K1178次列车被紧急扣停。汛情期间,村民与铁路职工全力参与救援,历经5天5夜,平安疏散了滞留在丰沙铁路线三趟列车上的全部旅客。现在,原北京西工务段安家庄工区已修缮改建成安家庄“路地协作文化交流基地”。
“在这里,大家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方式体会丰沙线建设中的不易,也可以看到丰沙人在‘7.31’抗洪抢险中的无私奉献。”交流基地的讲解员介绍道。
“今年是丰沙线开行旅客列车后的首个暑运汛期,汛前准备十分关键。”北京西工务段雁翅线路车间党支部书记王建新向记者介绍,“我们通过3轮排查,整治了1199处隐患,确定了472处重点防洪处所。雨量监测报警系统、病害台账、防洪图等辅助技术也都已经应用到防洪具体工作。”
(汛期翻浆冒泥检修现场 徐方琛 摄)
“科技在不断进步,但对我们铁路人来说,踩着铁轨,听着汽笛,心里才踏实,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一代代铁路人不变的精神。”在铁轨上翻浆冒泥的检修现场,王建新笑着对记者说。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