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为首都高质量发展 贡献政协力量>委员风采
委员风采|彭丁煌:戏剧舞台上的“织梦人”
色彩鲜明的绫罗绸缎,细节精致的钗环裙袄……诸多既契合人物性格又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舞台服装设计,使得昆曲电影《红楼梦》获得第12届摩纳哥国际电影节“最佳服装设计奖”。作为“中法语言年”的重要文化活动之一,该片在发布会上播放了25分钟片段,便迷倒了一大票欧洲观众,被法国媒体称为“惊艳巴黎”。
连摘“最佳影片”“最佳服装”“最佳音乐”三项大奖的昆曲电影《红楼梦》,其服装设计者——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彭丁煌,长期从事舞台服装设计创作与教学研究,创作作品两百余部,涉及京剧、评剧、川剧、越剧、河北梆子,歌舞剧、话剧、音乐剧等。她参与服装设计的昆曲《红楼梦》、歌剧《红河谷》、话剧《红旗渠》、京剧《建安轶事》4部剧目获第十四届“文华大奖”,山东梆子《古城女人》获第十四届“文华舞美设计奖”,川剧《草鞋县令》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一项项荣誉的背后,是她数十年的精益求精和执着坚守。
设计之路:传承与创新共绽
关羽的“绿蟒红靠”结合红脸,表达忠义勇猛;曹操的“白蟒”配奸脸,尽显奸雄奸猾;帝王戴“冲天冠”穿龙纹黄袍,少女着长袖青衣多显温婉……戏剧舞台上,服装的颜色、款式、材质、纹样、配饰等元素,直接彰显人物的身份、地位与性格,服装设计被称为“无声的台词”。
自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毕业后,彭丁煌把追求精湛的服装设计技艺作为始终如一的目标,这其中,包含着她对传统戏剧服装元素的借鉴,对当下艺术表达的创新探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播。
“戏剧服装既要传承传统美感,又要能在当代语境下被欣赏。”谈及对戏剧服装设计的认识,彭丁煌认为,戏曲服装设计需要将传统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进行大胆创新。
彭丁煌指导演员展现设计服装
在为北京人艺话剧《张居正》设计服装时,彭丁煌最大程度尊重和保留了明朝服饰典型的特征,如官服的传统制式、纹样的应用等;服装结构上,柱状线条的大面积运用与舞台美术中的柱子元素的相契合,暗喻明朝的时代精神和张居正的风骨气度;在服装的色彩处理上,通过手工印、染、搓、画、贴等多元处理手法赋予服饰沧桑的、斑驳的、沉重的、腐溃的历史气息,同时也传达出一种不安的信号,表面光鲜美好的大明王朝已经到了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动荡时期。在制作工艺上采用了手工彩金线刺绣、钉珠等细腻华丽的细节处理方式,与整体浓郁的低饱和的色彩应用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暗淡古朴中又闪烁点点珠光,预示着这个摇曳的王朝还有新生的希望和曙光,即张居正的新政改革。这样的创新设计,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喜爱和业内人士的高度赞誉。
戏剧服装的诸多元素,对契合且凸显人物性格尤为重要。“《红楼梦》独有的文化层面和深度的艺术层面,带给我太多创作的乐趣。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服装造型不仅要外化,人物形象更要作为承载人物精神内涵的载体。”谈及昆曲电影《红楼梦》的服装设计思路,彭丁煌感触至深。
彭丁煌为林黛玉设计的舞台服饰
在设计中,彭丁煌抓住颜色、图案、配饰等元素,设计出更好呈现角色内在特质的舞台服装。例如,宝黛初会,贾宝玉的服饰以红色为基调,随着剧情的开展,色彩逐渐从纯粹的大红到橙红,橘黄过渡,暗示着宝玉性情的成长和蜕变。林黛玉的服装取“潇湘妃子”质本高洁之内涵,运用了竹子一样清新雅致的黄绿色系列为主基调,逐步过渡到蓝色、白色;服饰花色设计了不对称的落花,片片飘洒纷扬的落瓣,喻示着林黛玉凄苦无依的短暂人生;散点的图案布局则用以喻示林黛玉的叛逆性情与自由的人生观及美好追求。此外,《红楼梦》的服装配饰彰显工艺精湛与细节考究,在制作工艺上采用传统的刺绣、缂丝、手绘等,使服装图案栩栩如生、富有质感。在细节方面,对服饰的配饰、纽扣、花边等精心设计,还原了古代服饰的精致与华丽,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教育之责:点亮学生的艺术之光
作为中国戏曲学院的教授和硕士生导师,剧目设计、服装设计美学、舞台服装设计是彭丁煌所授的主要课程。在教学中,她十分重视学生的美育教育,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观点、展示创意,并将其付诸实践,去创作独一无二的美。“好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学生内心对艺术的热爱之火。”遵循这一理念,在课堂上,彭丁煌通过展示大量优秀的戏剧服装设计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设计思路、表现手法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戏曲博物馆、传统服饰制作工坊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我们需要有能够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发现美的洞察性;需要有在千篇一律的故事中去感悟美的独特性;需要有能够在限制中寻找自由来去释放美的创新性。”课堂上,彭丁煌结合自己多年的知识学习、乡村写生和舞台实践案例,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设计感悟与心得。
彭丁煌为学生们讲授舞台人物造型设计
彭丁煌还积极推进教材建设专题规划,负责教材编写,突出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特色课程、实践课程、选修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她注重将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最新的行业动态融入其中,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实用,具有时代性。她参与组织“大美舞台——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教学成果展”,以及实践汇报和阶段性作业教学成果展示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展示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此外,彭丁煌主持完成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传统服装工艺在剧目创作中的创新运用》,负责的戏曲服装设计专业获批北京本科学校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建设项目,持续推进高质量校外实践平台建设,有效促进实践资源建设和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培养高质量戏曲舞美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
“戏剧服装设计领域需要长期的投入和热爱,只要坚持下去,就能掌握精湛的技艺。”每当毕业季,彭丁煌都会寄语同学们,不仅要学习戏剧服装本身的知识,还要拓宽知识面,敢于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积极将其付诸实践并展示出来。
彭丁煌作关于艺术实践的报告
政协之声:“艺术+科技”跨学科融合
身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彭丁煌时刻关注着戏曲艺术的发展。从“科技赋能戏曲”到“戏曲对话青年”,从艺术教育跨学科融合到戏曲文化年轻化实践,彭丁煌以专业视角和务实提案,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架起“创新之桥”,生动诠释了政协委员“建言建在需要时、议政议到点子上”的责任与使命。
“艺术教育普遍缺少与理工类相关专业的跨学科融合,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示范性项目较少,亟须打破数据孤岛。”2024年1月16日,在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彭丁煌带来《关于建设中国戏曲人工智能创研中心》的提案,提出通过建立专业机构发挥人工智能在戏曲领域的作用。
彭丁煌介绍,2024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教委在市属高校全覆盖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而中国戏曲学院在落实数智化戏曲演艺、传统戏曲要数据库建设、加速人工智能技术与戏曲应用场景深度融合等方面亟须政策和经费支持。她指出,我国缺少“AI+戏曲”领域专门性研究机构,国内外相关机构大多仅关注传统与现代艺术的融合或戏曲创作某一环节,缺乏整体性、系统化、全要素思考和实践。
据此,彭丁煌建议,落实“人工智能+戏曲”行动,发挥中国戏曲学院学科优势,建立“中国戏曲人工智能创研中心”,设立专项经费、建立稳定财政补贴机制,出台配套措施健全投入机制,一方面通过数智化手段记录保存戏曲表演、音乐、剧本、舞美等要素资源,助力戏曲人工智能语料库、知识库、大模型建设;另一方面,可辅助创排新表现形式,挖掘戏曲内在规律,推动传承创新,还可借助智能化教学工具助力中外艺术交流。
戏曲艺术如何吸引年轻观众?传统剧目如何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彭丁煌在对多种艺术实践的调研中,思考着……
“鉴于戏曲根植于深厚的历史土壤进行创作,其既定结局往往为观众所熟知,而当今青年群体渴望在文化传承中融入新颖视角与个人见解。因此,可对传统剧目结局进行创新性探索,以契合当代青年的审美需求。”彭丁煌以北京人艺新版话剧《赵氏孤儿》为例,剧中“孤儿”在爱与恨之间的艰难抉择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展现了爱之伟大与宽恕的力量。《赵氏孤儿》所采用的开放式结局模式更为传统戏曲剧目树立了典范,它鼓励观众在观赏之余,主动参与到故事的延续与解读之中,以各自的人生经验和价值观念,填补剧情留白,形成独一无二的情感共鸣与思想启迪。
据此,彭丁煌在《关于着力打造京味儿文化,推进戏曲艺术年轻化发展的提案》中建议,各剧种各剧院单位在创排时应关注到对剧目结局的多元化思考架构,以增强剧目的艺术感染力,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的深度融合,为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与时俱进的新路径。
编辑:实习生 李军(辅导老师: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