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资讯

我国已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

2025年07月18日 09:08  |  作者:王菡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7月18日电(记者 王菡娟)7月16日,我国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这也意味着进入了每年防汛形势最为复杂严峻的时期。今年汛期全国雨水情总体呈现怎样的特点?如何山洪灾害防御的难点主要在哪儿?在水利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一一解答。

预测“七下八上”期间,南北洪涝偏重且北部重于南部

“据气象水文部门预测,今年防汛关键期,黄河、海河、松辽等流域可能发生较大洪水,可能有较强台风北上影响北方地区,对我们而言更是一场大考。”水利部副部长王宝恩表示。

据预测,“七下八上”期间,我国区域性阶段性旱涝明显,南北洪涝偏重且北部重于南部。黄河中游、海河流域大清河永定河北三河、松辽流域辽河浑太河和松花江吉林段等可能发生较大洪水,珠江流域北江韩江、长江上游嘉陵江、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等可能发生超警洪水。可能有2~3个台风登陆我国,有1个较强台风北上影响北方地区。长江中下游、江淮、新疆中北部等可能出现阶段性干旱。

对于这场“大考”,如何进一步落实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

王宝恩表示,“水利部高度重视工作体系落实,从责任落实、决策支持、调度指挥三个方面持续发力,加快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

在责任落实方面,水利部领导率队开展汛前检查,将责任落实作为检查重点,对发现的问题“一省一单”督促整改;会同相关部门向社会公布2025年全国防汛抗旱责任人及大江大河、大型及防洪重点中型水库、主要蓄滞洪区、重点防洪城市等2792名防汛责任人名单,接受社会监督。

在决策支持方面,督促指导各级水利部门健全水利专业人才队伍,全国已有23个省份成立了水旱灾害防御中心(保障中心),水旱灾害防御专业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在调度指挥方面,主汛期建立部领导“周会商+场次洪水会商”机制,6月份以来部领导主持会商20多次,针对性安排部署重点流域、区域暴雨洪水防御工作。

王宝恩强调,“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也是极端洪涝事件多发期,这是全年防汛工作最吃劲、最关键的阶段。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和见叶知秋的敏锐,进一步完善落实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有效防范化解水旱灾害风险。

入汛以来已发生19次强降雨过程

据水利部信息中心主任付静介绍,今年入汛以来,全国雨水情主要呈现以下5个特点:强降雨过程多强度大、台风登陆早影响范围广、中小河流洪水频发重发。主要江河来水南少北多。干旱阶段性明显。

据介绍,入汛以来共发生19次强降雨过程,较常年同期(17次)偏多2次;其中6月17—23日,南方大部及黄淮等地发生了特强降雨过程,广西柳州整甫站累计最大点降雨量达1325毫米,突破历史极值。

入汛以来,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24省(区、市)共有395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最大超警幅度9.20米,其中65条河流超保,四川、湖北、湖南、贵州、广西、广东等省(区)有11条河流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贵州都柳江发生特大洪水。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我国入汛时间早,水旱灾害极端性特点突显。我国西南部分地区遭遇冬春旱,华北、黄淮、西北等北方部分地区出现春夏旱情。当前,全国旱区主要分布在甘肃、内蒙古、湖北等省(区)。

数据显示,入汛以来,水利部深入排查整治风险隐患,加强监测预报预警,科学调度流域水工程,强化指导支持。滚动会商114次,启动应急响应14次,向社会公众发布预警短信2.8亿条。同时,着力推进安全大坝、生态大坝、智能大坝建设,调度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辽、太湖流域3038座(次)大中型水库,共拦蓄洪水518亿立方米,有效减轻了洪水灾害损失。

全力防范化解山洪灾害风险

入汛以来,广西、河南、甘肃、云南等地局部地区发生暴雨山洪灾害,造成不同程度人员伤亡。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水利部门又有哪些针对性的防御措施?

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姚文广坦言,从工作实践来看,山洪灾害防御还存在一些难点和薄弱环节。一方面,前端精准预报预警有差距。另一方面,末梢临灾转移避险有短板。一是转移避险时间有限,造成人员伤亡的灾害事件大多发生在夜间,基层干部组织转移时间紧、难度大,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等脆弱群体自主避险能力弱。二是预警“叫应”仍有死角,个别施工单位风险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未落实转移避险责任,暴露出转移避险不及时、转移后随意擅返甚至“假应答、假转移”等问题。

“水利部将坚持问题导向,前端、末梢同时发力,千方百计提升防御能力,全力防范化解山洪灾害风险。”姚文广表示。

姚文广介绍,水利部将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水利测雨雷达建设应用,提升短临预报精准度、延长预见期。24小时不间断发布临近预报预警。指导地方差异化、精准化动态调整预警阈值,更加精准、更加清晰地落实临灾措施。同时,扩展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还要加强汛期涉水作业管理、强化重点区域动态管理、夯实‘谁组织、转移谁、何时转、转何处、不擅返’五个关键环节责任和措施,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姚文广表示。

编辑:张准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