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滚动资讯
以剧为媒传星火,红色精神润人心——洛理工学子开展吴焯英事迹情景剧巡演实践
在这个骄阳似火的暑假,洛阳理工学院智能车辆工程学院学子怀揣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将1945年1月参加抗战的吴焯英奶奶的故事搬上舞台。这位在战火中成长、在奉献中坚守的老党员,她的青春与信仰,是刻在岁月里的红色印记。我们希望通过情景剧这种鲜活的形式,让更多人知道,在洛阳这片土地上,曾有这样一位女性,用16岁的肩膀扛起军服场的责任,用针线织出对党的赤诚,让红色故事走出历史,走进人心。
当第三幕中小战士莱山捧着染血的入党志愿书说“就是遗憾没能入党”时,台下的大学生出奇的安静,那里藏着沉甸甸的震撼。当吴焯英(英子)在第四幕的激流中喊出“谁都不能掉队”,有同学悄悄红了眼眶。演出后,有同学说:“原来‘入党’这两个字,在过去不是仪式,是拿命在追的信仰。”这场演出,让我们和同龄人一起,触摸到了老一辈党员“把一切献给党”的滚烫初心。
实践团在7月来到宜阳县三乡镇中心小学,孩子们盯着舞台上“纺线的英子”“背粮食的英子”,小脸上满是好奇。演出结束后,我们问:“想对吴奶奶说什么呀?”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起手:“吴奶奶,您16岁就不怕黑、不怕累吗?我现在晚上一个人睡还会怕,但我以后要学您,做勇敢的人!”一个小男孩大声说:“吴奶奶,您缝的党旗一定很亮吧?等我长大了,也要像您一样,为国家做事!”孩子们的话像清泉,让我们突然明白:红色教育从不是说教,而是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向榜样看齐”的种子。
在陡沟村村委会,当第四幕吴焯英的名字与“洛阳”“抗战”联系起来时,台下的村民们忍不住交头接耳。演出结束后,一位头发花白的大爷抹了抹眼角,感慨道:“活了五十多年,天天在洛阳地界上转,竟不知道咱这儿还有这么一位抗战女英雄!英子16岁背粮食、中了刀还想着找组织,这才是真英雄啊!”旁边的婶子接过话:“以前总觉得‘英雄’是书上的名字,今天才知道,英雄可能就是咱身边的人。这戏演得好,让咱知道了自己家乡的光荣事儿!”那一刻,我们忽然懂了:挖掘本地红色故事,就是在给这片土地的人们,找回属于自己的精神根脉。
三场演出下来,最动人的不是舞台上的情节,而是台下的反应,大学生眼里的沉思,孩子们心里的向往,村民们口中的“原来如此”。吴焯英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英雄,不过是在关键时刻选择“再撑一下”的普通人。16岁的她,也会累,但“打跑小日本”的信念让她不愿意停下来;18岁的她,在暗夜里入党,没有鲜花,却有比任何仪式都庄重的初心。村民说“不知道有这样的英雄”,更让我们明白:红色故事就像尘封的档案,需要我们去挖掘、去讲述。就像吴奶奶把党旗缝在军装夹层里,我们也要把这些故事缝进时代的记忆里,让它们不被遗忘。
这个暑假,我们不仅是“演员”,更是红色精神的“传声筒”。从校园到乡村,从青年到孩童,吴焯英的故事像一粒种子,在不同人心里发了芽。孩子们的悄悄话、村民的惊叹、同龄人的共鸣,都在告诉我们:红色教育从不需要刻意“拔高”,只要真诚地讲述,就能让人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未来,我们想继续走下去,去更多村庄、更多学校,把吴焯英的故事讲得更细,把洛阳大地上更多的红色故事挖掘出来。因为我们知道,每一个老党员的故事里,都藏着民族的脊梁;每一次讲述,都是对“不忘初心”的最好传承。
这个夏天,我们与吴焯英奶奶的故事同行,也终于懂得:所谓红色精神,就是一代又一代人,把“为了别人”的温暖、“不认输”的勇敢、“跟党走”的坚定,一直传下去。而我们,愿意做这传承里的小小接力者。
【广告】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