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江苏省镇江市政协委员、市住建局副局长郎倩:
城市更新既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要求我们做好城市建设要保持初心。”近日,江苏省镇江市政协委员、市住建局副局长郎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镇江市在具体实践中,始终将民生需求作为城市更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在老旧小区改造、历史文化保护、生态修复等领域作出了积极探索。
老旧小区是很多城市的“痛点”。郎倩介绍,镇江自2018年启动老旧小区“三年行动计划”,就投入10亿元改造162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惠及4.7万户居民。镇江创新推行的“共同缔造”理念,通过设计师“蹲点守望”、居民全程参与,将“问题清单”转化为“幸福清单”。润州区茶山小区改造中,居民提出的加装电梯、停车位共享等诉求全部落地,小区面貌焕然一新。2024年,镇江进一步将危房解危、适老化改造、智慧安防纳入改造范畴,让老旧小区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江在城市更新中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古运河上段景观提升工程以“四化”(活化、绿化、文化、亮化)为核心,打造3.2公里“城市画廊”,成为文旅融合新地标。京畿路改造中,通过“梧桐街事会”议事平台,商户、居民共同参与设计,保留街巷肌理的同时引入新业态,形成“网红街区”效应。郎倩介绍,镇江正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50处历史建筑修缮,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镇江有城市山林的美誉,近年来,以持续不断生态修复,完成了从“城市伤疤”到“生态客厅”的蝶变。实施古运河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截污纳管、岸线整治、水生植物种植,沿线新增绿地100余公顷,同时利用闲置地、边角地打造10处“乐享园林”活力空间,建成11.9公里城市绿道,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如今,镇江市公园绿化活动场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超90%,人均公园绿地18.1平方米的生态福利,正转化为市民触手可及的幸福感。
城市更新不仅要传承历史文化,更要激活城市精神内核。镇江深入挖掘“江河交汇、山水名城”特色,推进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申遗,复建明清镇江府城西城门遗址,打造“运河文化带”核心展示区;积极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活化与“微更新”,引入老字号、非遗工坊等业态,让历史街区“活起来”;实施“文物可阅读”工程,通过二维码导览、数字展厅等形式,让200余处文保单位“活态传承”。此外,还将举办“运河文化节”,推出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让历史文化成为城市更新的“魂”。
对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郎倩介绍,镇江近年正在探索实践,出台了《镇江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要求存量提质增效,构建城市更新新范式。聚焦“三区一村”(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实施149个城建项目。重点推进11个城中村改造项目,通过“房票安置﹢以旧换新”模式,实现居住品质与城市形象双提升。同时,探索“微更新”模式,对大八叉巷、西府街等历史街区进行精细化改造,保留市井烟火气。
从“功能完善”到“品质提升”,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郎倩介绍,近年来,镇江重点围绕“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目标,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推进城市更新。镇江市政协围绕老旧小区改造、历史文化保护等议题开展协商议政,许多建议被纳入《镇江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3—2030年)》。委员们提出的“系统性谋划老旧小区改造”“融入适老化、智慧化元素”等建议,已转化为《镇江市区老旧小区整治改造技术导则》的具体条款。
采访中,郎倩多次提到,“人民城市”的核心就是“为了人民”,镇江的实践证明,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通过“精准滴灌”式的改造,让城市肌理更细腻、民生福祉更厚实、文化根脉更绵长。(通讯员 刘飞 夏梦华 记者 江迪)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