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港澳传真 委员声音 交流交往 港澳人物 图说港澳

首页>港澳>聚焦

以非遗为桥 让更多港澳青少年为祖国自豪

2025年07月22日 08:48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市民们在香港九龙公园参观鲁班先师庙修复好待装的陶塑瓦脊

1753134869957588

在非遗传承基地,陶塑瓦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何湛泉向青年讲解制作技艺。

1753134898110672

“深中通道不仅构建了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更让港澳青年的心灵距离实现了从‘地理毗邻’到‘精神共鸣’,而非遗就是这样一座桥。”进入暑期,在深圳市福田区政协委员李键豪的对接下,常有港澳青年来到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中山市非遗传承基地(以下简称非遗传承基地)。“上个周末,香港中山青年协会就组织一批学生来这里沉浸式体验陶瓷制作技艺。我们希望以文化为纽带,推动他们深度融入大湾区发展。”他告诉记者。

祖籍香港新界大埔的李键豪,在英国读完大学、海外工作数年后,选择回到深圳从事文化艺术类工作。前几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广东省非遗——陶塑瓦脊,并感受到中华文化穿越千年的蓬勃生命力。

“初次见到陶塑瓦脊是在佛山祖庙,《哪吒闹海》《封神演义》中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让我印象深刻。”李键豪被震撼的同时,也在思考如果让同为岭南文化的港澳地区青年看到这些,会不会也同他一样被感染、被感动。

他辗转认识了陶塑瓦脊技艺的广东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何湛泉,并了解到他带领的团队近年来完成了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等粤港澳大湾区古建瓦脊的修复工程,让珠三角一带的陶塑瓦脊熠熠生辉。

“陶塑瓦脊是岭南古建筑的‘天’。”何湛泉介绍说,这种装置于传统建筑屋顶的高浮雕陶塑艺术装饰品,多以神话传说和戏剧故事为创作题材,其制作技艺可追溯至唐末时期,目前主要分布于广东佛山市以及中山市一带。李键豪在感慨其精美绝伦的修复技艺之时,也想到了香港部分传统建筑的陶塑瓦脊因年久失修而黯然失色。于是李键豪内心涌起强烈的使命感:在他的协调下,由香港特区政府相关部门邀请何湛泉团队,让香港的陶塑瓦脊也重新焕发光彩。“岭南文化同根同源,要让更多人,尤其是港澳青少年看到、了解到这项非遗技艺,他们一定会为祖国传统文化感到自豪。”

在这一想法的引领下,李键豪迅速转化为实际行动,他将工作重心转向文物古建修复活化、非遗技艺传承与国潮文创开发。并与何湛泉在中山市深耕多年的非遗传承基地密切合作,展开了一系列工作:从香港鲁班先师庙瓦脊的修复创新,到澳门上葡京酒店的陶艺版画创作;从深圳“岭南非遗之古建筑脊上的《封神榜》”首展,到与华南农业大学学子探讨“石湾陶瓷传统营造技艺”;从澳门艺术博物馆“窑韵凝珍—石湾陶瓷在澳门”专家导赏,到广东省非遗馆“无问西东”粤港澳非遗联展……这项承载岭南文化底蕴的非遗技艺,正通过多元实践在大湾区焕发新生。

“香港鲁班先师庙建于1884年,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个别部件完全缺失,修缮难度很大。我们经过查阅大量古籍和精准实地勘查后,将破损的老陶塑悉数拆下运到非遗传承基地,在这里1∶1修缮、重塑。”李键豪告诉记者,去年8月,完成近1000处修复的陶塑瓦脊重新装上之前,在香港九龙公园面向公众展出,让香港市民们近距离感受陶塑“泥、釉、火、艺”的技法和魅力。“现场还举办了亲子体验活动,有市民说,好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而在上周末,那场沉浸式体验陶瓷制作技艺的活动也收获了很好的效果。在非遗传承基地主理人何晓桦的带领下,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大三的学生杨晴熙完成了自己的陶塑作品。杨晴熙捧着自己亲手做的小茶杯对记者做起了科普:“你看,这个釉料是‘就地取材’,用的是这里的纯天然植物灰;和屋顶的那些精美大型装置一样,也在‘龙窑’烧制。茶杯虽不大,却也是按照陶塑瓦脊工艺制成的,可以说是这项非遗技艺的一个浓缩。”杨晴熙表示,她之前在香港体验过陶瓷制作,但跟陶塑瓦脊的烧制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在这个基地不仅可以动手体验,还可以深入地了解陶塑瓦脊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和文化价值。祖国内地地大物博,还有很多其他的非遗,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去了解和体验。”杨晴熙的眼里充满着期待。

“这里真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研学基地。”香港中山青年协会主席杨子熹表示,接下来的暑期,他们将组织更多的香港青少年来体验这项非遗技艺,让香港青少年在动手中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更能感受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便利。

让陶塑瓦脊走进港澳青年的视野,只是李键豪搭建的众多文化研学活动中的一个。2023年,在福田区委统战部指导下,李键豪承办第七届“中华文化行”深港澳台青少年夏令营,当时他带领近50名港澳学子到景德镇开展非遗研学。“那次除了参观、游览、学习、收集资料,小营员们还分组研究了景德镇的几大代表性非遗技艺。在结业典礼上,小营员们的分享也让我特别感动。”这种从技艺体验到文化认同的升华,正是李键豪推动粤港澳青少年交流的初心所在,他也因此获得了“2023年福田区海外联谊会最佳活动组织奖”。李键豪说,“我会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我们应该接起以文化传承为纽带的接力棒,让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我自己已经深度融入了大湾区,也要帮助更多港澳青少年融入大湾区和国家发展大局。”李键豪认为,通过文化展览、研学实践、非遗传承体验、产业交流合作等方式,最容易构建起港澳地区与内地交流互动的桥梁,助力更多港澳青年与内地实现文化同频、协同发展。

作为深圳市福田区政协委员,近年来,李键豪也提交了不少关于文化艺术和港澳青少年交流的提案。在《福田加速发展艺术与金融新质生产力的提案》中,他提出“非遗﹢金融”产业孵化模式,建议搭建文化金融服务平台,引导港澳青年参与非遗文创产品的投资运营,既为非遗传承注入资本活力,又为港澳青年创造创业就业空间。在《打造下沙广场文化美食街区 推动岭南文化传承》提案中,他建议设置港澳青年创业摊位,支持他们展示经营港澳特色的非遗文创。“总之,就是要让港澳青年在参与大湾区文化建设中增强身份认同。”李键豪说。

刚刚受聘担任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创业导师的李键豪,谈及接下来的工作时表示,他计划在前海打造一个“非遗﹢科创”的创新平台。依托前沿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实现非遗技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全力推动大湾区非遗焕发新活力、开创新繁荣。“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计划下个月与大家见面,欢迎大湾区青年来做客、体验、创新。”他发出了盛情邀请。(本报记者 白杨)

编辑:实习生 徐晓会(辅导老师: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