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微言大义
“强链”筑基 “融链”共赢
在数字科技链展区,一台搭载英伟达最新AI芯片的白色人形机器人正进行着精密的抓取演示——它的机械臂以毫米级精度从货架取下矿泉水瓶,通过实时视觉识别系统避开障碍物,最终将水瓶平稳放置在指定位置。这个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是首次亮相链博会的英伟达公司展台。当全球某些势力仍在鼓噪“脱钩断链”之际,英伟达携尖端机器人产品首度亮相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与230多家首次参展的中外企业共同完成了一次“集体投票”。
站在全球产业变革的历史转折点,本届链博会以近百场高规格活动构筑起全球产业协作的新坐标,生动诠释了“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供应链发展理念,将抽象的合作共识转化为具体的商业实践。
全球化仍是不可逆的主流。当各国还在争论“要不要连接”时,数据早已证明“必须更好连接”。链博会期间发布了《全球供应链促进报告2025》及指数矩阵,为全球供应链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独创的系统分析方法。数据显示,2018至2024年,全球供应链促进指数从1跃升至2.71,连接指数由1波动升至1.56。这印证了全球产业链内生连接动力强劲。
这些数字如同现代版的“丝绸之路”骆驼商队,用最朴实的足迹告诉我们——阻断物流、技术、数据的自由流动,终究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徒劳之举。
技术创新是维系产业链韧性的核心驱动力。这一观点在贝特瑞的案例中得到充分印证——该企业通过研发硅负极专用石墨材料,攻克了锂电池能量密度瓶颈,其技术突破不仅直接提升了电动汽车续航能力,更带动了宁德时代、小鹏等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这种从基础材料到系统解决方案的完整创新链条,正是全球供应链抵御外部风险的真正底气。
标准共建正在成为突破地域壁垒的“通用语言”。欧莱雅与中国条码协会合作升级化妆品编码标准,麦当劳推出“一箱一码2.0”数字化方案,这些实践表明:当跨国企业与本土机构在技术标准层面达成共识时,产业链就能自然形成跨地域的“创新—应用—迭代”循环。数据显示,2018至2024年全球供应链连接指数由1波动升至1.56,印证了标准协同对深化国际合作的杠杆作用。
“强链补链”与“融链延链”的双轮驱动,构成了应对全球化困境的中国方案。前者通过自主创新夯实产业根基,如朗新科技的能源AI大模型填补技术空白;后者借助开放协同拓展应用场景,如美敦力起搏工具实现跨领域融合。链博会发布的指数矩阵显示,同期全球创新指数由1波动增长至2.16,而韧性指数由1波动上升至1.22,这一差距恰恰说明:单项技术突破必须与系统化协作结合,才能有效提升供应链整体韧性。
链博会的价值正在于此:它不仅是技术展示的平台,更是标准孵化的温床。在逆全球化暗流涌动的今天,中国企业正以更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既通过自主创新“强链补链”,也借助标准共建“融链延链”。这种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既是对保护主义的理性回应,也是对多边合作的务实推进。
与此同时,链博会也已超越单纯的展会范畴,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的价值枢纽——它既为动荡中的世界经济提供确定性锚点,更以中国市场的开放实践,证明唯有拆除技术藩篱、共建标准体系、深化创新协同,才能锻造出经得起风浪的现代供应链生态。(肖楠)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