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港澳>交流交往
以脚步丈量山河 厚植家国情怀
暑假作为香港青少年到内地深度交流的黄金假期,正好开展文化寻根、价值认同与厚植家国情怀的活动。笔者作为中学教师和青年辅导工作者,迎来最忙碌的“出差季”。在一个多星期前,笔者组织以“百万青年看祖国——河北行”为主旨的内地交流团,带领30多位香港大中学生到燕赵大地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历史对话与未来探索之旅。这趟融合历史、红色、科技三重元素的行程,不仅让香港青年学子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厚重,更在实践中深化对国家发展规划的认知,为增强香港青年的国家民族归属感添上生动而难忘的一笔。
参观河北正定古城当日,天上下着小雨,走在青石板路上,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看着隆兴寺内宋代建筑的斗拱飞檐与明代壁画的绚丽色彩交相辉映,梁思成笔下“京外名刹之首”的赞誉在实地参观中得到印证。
直观感受中华历史文化
在河北省博物院内,学生们近距离观赏有“战国第八雄”之称的中山国国王墓出土的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西汉长信宫灯等文物,让学生们直观感受燕赵大地的细腻匠心。
最令大家难忘的是,藁城宫灯博物馆的非遗体验。学生们亲手制作的宫灯,从竹条的榫卯拼接到绢纱的裱糊,每一道工序都蕴含“天圆地方”的中国哲学智慧。虽然宫灯太大,学生们没能够带回香港,但看见一盏盏宫灯亮起,大家惊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巧,更理解了非遗传承“守正创新”的深刻内涵。
西柏坡的窑洞与冉庄的地道,对于香港学生来说,是生动立体的红色教育课堂。在香港的历史课本中,有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内容,都是简单带过。此次交流行程,香港学生能够在中共中央旧址缅怀革命历史;驻足七届二中全会会址,聆听“两个务必”的谆谆告诫,感受“进京赶考”的历史使命感;在冉庄地道战纪念馆,32里的地下长城更让学生们身临其境,仿佛看见当时的民兵利用灶台、水井、碾盘等巧妙伪装的地道口,构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的防御体系,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充分感受全民族抗战的巨大力量。
见证国家现代化建设成就
告别革命圣地西柏坡,又来到雄安新区的未来之城,交流行程的时空跨越,彰显了国家发展的进步和成就。在君乐宝牧场,学生们见证了“牧草种植—奶牛养殖—乳品加工—生态循环”的现代化全产业链奶制品生产模式,干净明亮的挤奶车间与数字化牧场管理,颠覆了传统农业的固有印象;长城汽车的氢能汽车研发基地如何保障氢气瓶的安全、完全无污染的未来汽车产业,无一不让香港学生惊叹国家的高速发展;在雄安新区启动区的中国电信展览中心,大家又通过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直观感受“地上、地下、云上”三座城同步生长的规划理念,更直接看到无人机实时巡逻的画面,“未来感”让香港学生们热血沸腾。
短短六天的行程,历史与现实交织,传统与现代碰撞,文化认同的种子已悄然在学生们的心中扎根。这种沉浸式的国情教育体验,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感染力。他们不仅看到了国家的“硬实力”,更触摸到文化的“软实力”,这正是通过实地交流活动,增强香港青少年国家民族认同感、归属感的意义所在。
(作者系全国青联常委、香港青年大专学生协会总干事穆家骏)
编辑:实习生 徐晓会(辅导老师: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