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春秋>军事历史
早年关向应
关向应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和优秀指挥员。在他44年人生历程中,有22年是在他的故乡金州和大连度过的,这里留下了他早年开展反日爱国行动的足迹。
在泰东日报社工作期间的关向应
“我不当鬼子差!”
关向应,原名关致祥,1902年9月10日出生于奉天金州(今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大关家屯的一户农民家庭。1905年,关向应的家乡沦为日本殖民地。日本侵略者和当地封建势力,像两座大山压在老百姓头上,带来无尽的痛苦与灾难。辽东半岛地区的反日斗争更是此起彼伏。
关向应自幼耳闻目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印象极其深刻。小时候的关向应爱听父亲讲述民族英雄的故事,常常听得入迷,有时连饭都忘了吃。
1920年4月,18岁的关向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连伏见台公学堂附设商业科。来到大城市,关向应接触到很多新鲜事物,大大开阔了眼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关向应读书期间,参加了反对日本教师殴打学生的罢课斗争,并在斗争实践中不断成长。
当时,大连有一家很有影响力的报纸《泰东日报》,老同盟会会员傅立鱼任编辑长(总编辑)。该报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冲破殖民主义束缚,发表了一些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介绍各国革命运动的文章,打破了大连沉闷的政治空气。关向应经常阅读《泰东日报》,深受五四运动以来兴起的进步思想感染,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勇气和决心日益增强。
1922年3月,关向应毕业。经人介绍,到大连日华兴业株式会社当杂役工,整天干倒水、扫地等杂活,由于不堪忍受日本工头的压迫,“才作(做)了一个月,因与日本人冲突”而愤然辞职回乡务农。这时,关向应家乡亮甲店镇事务会会长、大地主巴树声希望关向应能到事务会当书记官,这在当时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职位,关向应的父亲满口应下。
然而,关向应意识到这个所谓的事务会相当于镇政府,是为日本殖民者服务的,他坚决拒绝。关向应对父亲说:“给日本人做事,我不干!”父亲一听火了,说:“这个好差事你不干,还想干什么?”关向应说:“不管怎么说,我不当鬼子差!”他还一再开导父亲:“不能为了钱,昧着良心做奴才!”
“值得信赖的同志”
1922年夏秋之际,关向应经朋友介绍到泰东日报社庶务部当职员,虽然是干些打水、扫地、擦桌子、送信送报、记账或抄写书信的杂活,但报馆里各种各样的报纸杂志很多,让他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愿去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
少年时期的关向应
有一天,关向应和几个工人在厨房里吃饭,在报社工作的一个日本职员讥笑他们说:“中国人最脏了!”关向应平日恨透了日本殖民者的放肆无理,听到这种侮辱人的话感到非常气愤。他当时就向身边的工人使了个眼色,大家一哄而上,把这个日本职员团团围住,势要将他拖出去狠狠揍一顿。关向应喊道:“教训教训日本人,让他知道中国人不是好惹的!”那人见势不妙,忙向工人道歉,夹着尾巴溜走了。望着那名日本职员逃走的狼狈相,关向应握紧拳头说:“非把日本帝国主义打走不可!”他还常对工人们说:“做一个中国人,就要有骨气!”
1923年5月4日,关向应参加了大连爱国青年在星个浦游园(今星海公园)纪念五四运动的集会。在集会上,关向应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谈了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还谈到“关东州”人民面对日本殖民者的蹂躏该怎么办。关向应说:“根据十月革命的经验,中国要富强起来,就必须将工人阶级组织起来,成立自己的组织,领导人民去同军阀、日寇、地主和资本家作斗争。”演说最后,关向应勉励在场青年:“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醉生梦死地过日子,要起来斗争,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1923年底,到东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李震瀛、陈为人到大连活动,他们以教员、记者等身份开展革命活动,在报社工作的关向应有幸与他们结识。李震瀛于1921年入党,曾任京汉铁路总工会秘书长,有开展工人斗争的经验。李震瀛把关向应、赵悟尘、傅景阳等一批进步青年作为组织发展的对象,对他们进行个别联系和宣传教育,向他们说明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路线。李震瀛、陈为人为关向应带来《苏维埃劳工政策》等进步书籍,关向应如获至宝,经常是废寝忘食地阅读。
和李震瀛的接触,对关向应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起到决定性的影响。李震瀛和关向应成为倾心交谈的知己,称关向应是“值得信赖的同志”。1924年4月,经李震瀛介绍,关向应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这是大连第一个青年团员。
关向应入团后,李震瀛动员他离家去上海参加革命工作,关向应毫不犹豫地答应,他不顾家里人的极力反对,毅然踏上赴上海的行程。
“向应同志不死”
关向应到上海后,进入上海大学学习了一段时间。1924年秋天,他被中共中央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临出国前,他给在金县老家的叔父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表达出对侵略者的愤恨。在苏联学习期间,1925年1月,关向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5年,席卷全国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卅运动”爆发,国内革命形势蓬勃发展,急需大批革命干部领导群众斗争,中共中央决定从留苏人员中调回一批干部,就这样,关向应中断了在东方大学的学习,回到上海参加革命,被分配到沪东区青年团机关工作。
1925年7月,关向应被派往山东,担任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负责人。他注重把反日斗争和开展革命运动结合起来,积极传播反帝反封建思想,组织建立革命的群众组织。1926年初,关向应被派往青岛任共青团青岛地委书记,经过半年多深入细致的工作,他将沧口日本纱厂工人中党的基层组织恢复起来,还在胶济铁路一些单位的工人中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
关向应在山东工作期间,擅长进行调查研究,善于总结工作经验。1926年6月20日,他用笔名“仲冰”在《中国青年》杂志第124期上发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的山东》一文,揭露日本侵略者对山东侵略掠夺的行径:“山东在日本帝国主义心目中早被视为第二满蒙,青岛在形式上虽经中国收回,事实上山东政治经济势力,无不直接间接在日本帝国主义者把控之下,尤其是日本经济势力竟完全支配了山东……整个的山东,完全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商场……山东土产品的输出,亦完全为日本帝国主义者所独占。企业如鲁大公司,虽云中日合办,事实上权力已为日本操纵。胶济路在日本帝国主义者眼中看来,不啻为第二南满路,事实上亦与吸食东三省人民膏血的南满路无什么差别,输送商品,采运原料,早已成为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御用品。”关向应在这篇文章中还深刻剖析了日本帝国主义“维持其特殊利益”,在青岛进行的侵略罪行,以及青岛工人阶级和各界人士所进行的反抗斗争情况。
后来,无论是在上海主持团中央和中央军委工作,还是到湘鄂西苏区担任红三军政委、红二军团副政委,关向应都坚持抗击反对日本侵略。
1946年7月2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关向应因病在延安逝世,毛泽东为关向应题下挽联:“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
(作者系中国近代史史料学学会副会长、民进辽宁省委会参政党理论研究会理事)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