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军事历史

丘东平:怀抱长篇小说书稿牺牲

2025年07月22日 09:06  |  作者:顾保孜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在新四军队伍里有这样一位特殊的战士,他走到哪里都会带着纸和笔,一有空就坐下来写作,他就是中国“左联”早期的军事文学家和小说家,曾任鲁迅艺术学院华东分院教导主任的丘东平。

丘东平是广东海丰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彭湃组织的农民自卫军。1927年4月,他从国民党大屠杀的“死人堆”里爬出来,拿起了笔作刀枪,将自己的遭遇和大革命的场景写了下来,陆续发表在胡风主编的《文学月报》上,引起了各界的强烈反响,他也由此跨入了作家的行列。淞沪会战爆发后,他托人到19路军当了一名战地记者,通过自己的眼睛和作家独特的洞察力,写出了许多反映抗战题材的好作品。

1936年7月,丘东平和鲁迅等人在上海共同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主张抗日救国。上海沦陷后,他随叶挺到皖南参加了新四军,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政治部敌军工作科科长,同时也担任陈毅的秘书。新四军一进入苏南,丘东平便写出了韦岗战斗的报告文学《截击》,接着又写了《把三八式枪夺过来》等一大批战地文学。1941年,新四军在江苏盐城成立了新军部,同时也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丘东平担任了分院的教导主任,他的文学创作也由短篇转为长篇,开始写作长篇小说《茅山下》。1941年7月,数万日伪军对苏北抗日根据地盐阜地区进行规模空前的大“扫荡”,中断了丘东平的创作。

当时,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校师生有200多人,大多没有经历过战争,接到转移的命令,大家带着行李,背着乐器开拔了,一路上还能听见师生们高昂的歌声。每到一处村庄还坚持演出。一天晚上,学员们在湖垛集镇为老百姓演出了高尔基的作品《海燕》。过了一天,军部机关也汇集到湖垛,陈毅听说学员们在湖垛演出,立刻提高了警惕,说:“我们是在转移,公开活动等于给敌人报信!今天晚上加强警戒,防止敌人偷袭!”

陈毅一语成谶。半夜,密集的枪声将这些文化人惊醒,敌人的子弹直接打在师生们和陈毅部队住的屋顶上,碎瓦飞溅,发出“啪啪”的破碎声。担任警戒的部队埋伏在河边击沉了敌人一艘汽艇。陈毅起身一看,情况很紧急,此地不能再停留了,必须马上转移。

军部将转移人员重新进行了分工,华中抗大分校的人跟随军部向北转移。鲁艺分校的人由丘东平、孟波、许晴3人领队,往敌人侧翼后方大丰方向转移。军部拨了一个警卫班给鲁艺,担任晚上警戒和白天警卫的任务,并派了一名参谋带路,以保证这支文化部队安全转移。

队伍又出发了,经过夜里那场战斗,大家不再出声,都在默默赶路。7月28日凌晨,由陶家舍转移至北秦庄时,遭到日伪军围袭,走在队伍中间的丘东平,看见前方部队和敌人交上了火,立刻指挥学员向河对岸转移,不料被敌人一颗子弹击中后背,他倒伏在田埂边上,鲜血染红了田地。

后来人们打扫战场时,发现了丘东平和剧作家许晴以及20多名师生的遗体。大家抬起丘东平,看见他身子底下还压着黄色雨衣,打开血迹斑斑的雨衣,里面包着未完成的长篇小说《茅山下》的书稿。

就这样,丘东平怀抱未竟的著作与未实现的梦想壮烈牺牲了,这年他才31岁。

2014年9月1日,丘东平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顾保孜)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