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政协动态
办好培养用好青年科技人才这件“头等大事”——全国政协“促进重点领域青年科技人才发展”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侧记
“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青年科技人才是我国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挑起科研大梁。“嫦娥”奔月、“蛟龙”探海、“北斗”组网、“天问”探火……每一项重大创新成果的出现,每一次重要科研领域的突破,无不活跃着生龙活虎的青春身影。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因此,培养好、用好青年科技人才是关系全局、关乎长远的‘头等大事’。”7月21日,在全国政协“促进重点领域青年科技人才发展”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上,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原部长王志刚开宗明义。
令人担忧的是,随着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生力军作用的不断显现,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科技创新需要的短板也愈发凸显:科技人才供给与需求存在偏差、高质量科技人才队伍储备不足、科研氛围急功近利……亟需找出症结,各个“击破”。
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大学校长蔡荣根提到了“位子”问题。
有为者有“位”,从科研成绩突出的青年科技人才中选拔科研管理和行政管理人才,是培养使用青年科技人才的一条好经验,也是落实对科技人才政治待遇的重要举措。但是,习惯性、简单化的“学而优则仕”,就可能导致科研管理行政化倾向,乃至发生“错位”。
“一方面,繁琐的行政管理工作势必占用青年科技人才大量时间和宝贵精力,对科研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以‘位子’博取资源,在组建科研团队、科研资源配置等方面垄断资源也容易遭到社会诟病。”蔡荣根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亮认为,“帽子”问题在冲击青年科技人才的价值观念。
“目前,简单化、标签化评价依然是很多科技评价的惯性思维,尤其是有的地方和单位将基金、奖励、科研项目等‘帽子’化,并将‘帽子’与待遇捆绑,造成青年科技人才为‘帽子’所累、汲汲于功名,难以静下心来坐‘冷板凳’、沉下心来搞科技攻关。”王亮说。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昌平实验室主任谢晓亮认为,“圈子”问题也是青年科技人才的“围城”。“‘大牛’领衔科研团队中的青年科技人员在争取项目、评奖时,由于‘背靠大树’、有人关照容易取得优势,对其他青年科技人员则很可能意味着机会的不公。如果任由‘圈子文化’侵袭科技界,势必会破坏良好风气、制约科技创新发展。”
“还有‘票子’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提到,青年科技人才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一般都是家庭的顶梁柱,在完成艰难科研任务的同时,还面临着养老、育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生活压力。
“如果青年科技人才为‘票子’所困、迫于生计而局限于为稻粱谋,就会缺乏取得科技创新所应有的格局和境界。”王成斌说。
如何破题?
全国政协委员、科技部原副部长李萌认为,应把握好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黄金期”,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突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高水平创新人才供给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提出,应完善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校联动行业头部企业、产业联盟等,优化课程体系,共建联合研发平台,打造实践教学基地,促进人才培养使用。
“对青年科技人才既要在思想上进行引领,又要在业务上开展‘传帮带’,赋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担纲领衔、脱颖而出的机会,做到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王志刚表示。
完善政策环境特别是评价体系,构建利于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生态,是委员们的共识。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原党组副书记徐延豪建议完善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措施的支持作用,优化学术资源配置,拓宽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通道。
“各类人才激励计划应更多覆盖没有‘帽子’的青年人才,特别是对参与出成果耗时长但意义重大的国家前沿基础研究的青年人才,应着重考察其工作影响力和发展潜力,及时给予第一桶金的激励支持,以此构建有利于青年人才竞相成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蔡荣根表示。
“此外,要重视解决青年科技人才在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急难愁盼,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加快成长和更好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助力青年科技人才崭露头角、发光发热。”王成斌说。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