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李羚率调研组赴厦门湖里区调研
近日,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李羚率青少年与学校工作委员会、文化和体育委员会(筹)调研组受邀前往厦门湖里区开展实地调研。同行的有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常委、中央电视台原台长赵化勇,中国欧洲人文交流协会健康顾问王胜强,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赵海生,中国欧洲人文交流协会秘书长董启馨与六位欧洲音乐家,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秘书长宋万召以及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青学委、文体委(筹)相关负责同志。
厦门是中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试点城市,湖里约有103万人口,是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更是中国经济试点的领先者,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引领潮流,此次调研旨在深入挖掘湖里经验,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及文化与体育工作提供借鉴。
与湖里区委宣传部的座谈会中,湖里区详细介绍了文化与体育工作、青少年心理教育等工作开展情况。李羚副会长带领宋万召副秘书长等相关负责同志出席;
文化工作方面,湖里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成效显著。区图书馆、文化馆全年无节假日免费开放,构建起覆盖区、街道、社区的三级服务网络,1个区级总馆、5个街道分馆、53个社区图书室等组成的服务体系,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丰富文化生活。体育方面,26所学校场地免费开放打破资源壁垒,2021年至2025年举办的704个全龄层赛事活动吸引约12.79万人次参与,社区公益课程惠及近万居民,老年体育服务的“湖里样板”温暖了众多老年人。
品牌活动是湖里区文化体育事业的生动体现。连续十七届的社区文化艺术季,带动一街一品文化品牌蓬勃发展;校园文化艺术季为孩子们搭建起展示才华的平台;“湖光山色,‘里’想生活”阅读品牌让书香弥漫全城;“海上赛事+陆地运动”立体赛事矩阵,让湖里区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这些活动背后,是湖里区事事为人民的精神,是对居民文化体育需求的精准满足。
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是湖里区的一大优势。自2007年启动试点工作以来,湖里区已形成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的队伍。湖里区社会组织服务园作为福建省首个民办社工机构孵化园区,培育出众多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完善人才政策、推进“五社联动”等举措,让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湖里区关工委的探索让人倍感温暖。融入社区网格,打造“家门口”的心理服务站,“五老”志愿者与社区网格员紧密协作,动态摸排青少年心理状态,为青少年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江头街道江华社区的“有话告诉我”信箱,园山社区的心理咨询服务,都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怀。
与厦门市体育局的座谈会上,厦门市体育局局长阮敦梁对湖里区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他提到,湖里区作为厦门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区域,近年来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品牌赛事打造、群众体育开展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上,湖里区不断完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网络,除了26所学校场地免费开放外,还建成了一批社区健身路径、体育公园等,让居民健身更加便捷。
厦门市羽毛球协会沈煜桓对集美区社区羽毛球大赛做了详细介绍,大赛自2016年创
调研组对集美区社区羽毛球大赛的成功经验给予了高度认可。李羚表示,社区体育赛事是推动全民健身的重要载体,集美区社区羽毛球大赛的模式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将其推广到全国,举办中国社区羽毛球赛,能够让更多社区居民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同时也能进一步推动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
宋万召副秘书长提出,在推广过程中,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灵活的赛事方案,确保赛事的可操作性和参与度。可以先选择部分试点城市进行尝试,积累经验后再逐步向全国推广。
赵化勇表示,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国社区羽毛球赛品牌,需要统一赛事标识、规范赛事流程、加强赛事宣传,提升赛事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要建立健全赛事保障机制,确保赛事的公平公正和安全有序进行。
经过一番深入交流,双方就推广厦门集美区社区羽毛球大赛、举办中国社区羽毛球赛达成了多项共识。
为切实了解湖里区民生治理做法与成效,调研组走进湖里区围里社区和禾盛社区。围里社区的老城改建成果显著,而纯阅读公益图书馆——围里古厝书屋更是社区里的一颗文化明珠。
围里古厝书屋由创始人崔丽发起成立,2024年9月搬迁至围里社区392号区文物保护的古厝,取名围里古厝书屋,10月1日正式开馆。16000册藏书采用7色彩虹色分类法和市图区图系统,实现全市统借统还,心语书愿清单满足读者需求。举办千余场公益活动,课程丰富多样,涵盖多领域特色活动和课程。小志愿者体系完善,培养孩子责任感在建立规则与礼仪培养方面,引导孩子树立良好观念。外部合作广泛,与学校、社区、企业、公益组织等多方合作,资源共享。筹资运转模式多元,有社会捐赠、政府支持、自我造血及企事业合作等,还向外捐赠书籍,传播文化。
调研组移步禾盛社区时,恰逢馨雅艺术团的排练时间。手持简易乐谱架,在社区活动中心的排练厅里整齐列队,《世界赠与你》的合唱响起,歌声里饱含对生活的热忱与对社区的眷恋,每一个音符里都藏着岁月沉淀的温情,每一句歌词都透着对美好生活的歌颂。
李羚副会长被这份真诚与热爱打动,作为湖里区社会治理成效的生动样本,当即邀请他们参加次日的,第十七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音乐季——“鹭遇同生音创未来”音乐汇演,向欧洲音乐家,向热爱音乐的青少年,展示。她说:“我希望你们能来。让法国小提琴家西蒙、钢琴家尤耐尔听听中国百姓的歌声,让热爱音乐的青少年看看,对艺术的热爱从不会被年龄限制。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基层文化活力的展示,是两岸同胞共通的情感交流。”
7月13日上午,作为第二届“乐桥”中欧音乐沙龙的重要一环,中国欧洲人文交流协会特邀法国著名小提琴家西蒙TeromeSimon、法国著名钢琴家尤耐尔IonelStreba等六位音乐家为厦门音乐学校送去了现场大师课,通过示范讲解引导感受旋律中的情感起伏。
7月13日晚,音乐会在琴岛音乐厅如期而至。李羚副会长在开幕致辞中
原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赵海生在致辞中提到:相知无远近,万里皆为邻居
2025第二届“乐桥”中欧青少年音乐沙龙正值中欧建交50周年。从第一届覆盖中国1城到第二届覆盖4城,厦门湖里区以敏锐的嗅觉发掘文化交流的契机,用“湖里速度”促成了一场场文化盛宴,背后体现的是湖里区对文化交流的重视和事事为人民的初心。本届音乐沙龙实现“课堂实训+舞台展演+国际传播”的全链条模式,推动国际艺术资源与区域教育深度融合。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为消除隔阂偏见,营造开放包容、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是通向和平的正确道路,也是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
除了参与音乐会交流外,欧洲音乐家们还走进惠和石文化园与田螺坑土楼群、塔下村,在山水与人文交织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魅力。
调研组在此次调研中收获颇丰。震撼于湖里区在文化体育、社区治理等方面的领先成就,103万人口大区的治理效能令人赞叹;启发于湖里区创新的工作思路,“五社联动”“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等经验值得全国学习;惊喜于湖里区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回应,从老旧社区改造到阅读图书馆建设,每一项举措都温暖人心。
湖里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领先型、引领性的发展模式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未来,中社联双学委将把湖里区作为试点,积极推广湖里经验。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更多地区学习湖里区的先进做法,同时将外界的优秀资源引入湖里,助力湖里区在文化体育、社会工作等领域取得更大的发展,推动中国社区羽毛球大赛落地。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湖里区的经验将在全国开花结果,为推动我国社会工作与文化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杨毅、王胜强、李红、刘文昊、吴国新、郑仁耿、徐子涵、沈煜桓、张慧锦等陪同调研。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