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为记忆安个温暖的“家”
——北京朝阳建外街道认知障碍友好社区的创新实践
人民政协网7月24日电(记者 郭帅)“建外红”共富联盟专项基金近日举办“记忆有爱,社区无碍”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实践与社区治理交流会。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北京市相关部门、爱心机构、专家学者及社区工作者等齐聚一堂,探讨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路径。
活动现场
数据显示,北京市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截至2023年底,全市常住老年人口约494.8万,占总人口22.6%,标志着北京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具有现实紧迫性。”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长兼养老研究中心主任成绯绯表示。
以北京市朝阳区建外街道为例,辖区60岁以上户籍老人6000多人。随着老龄化加速,认知障碍老年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性问题。
“作为基层政府,我们深切体会到,对认知障碍群体的关怀不仅关系千万家庭福祉,更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北京市朝阳区建外街道办事处主任王一凡说。
2023年起,在建外街道办事处指导、北京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支持下,北京乐予慈善基金会“建外红”共富联盟专项基金发起“记忆守护”项目,累计惠及辖区2000余名老年人。北京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应惟伟表示:“我们希望在街道社区层面构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支持体系,为应对老龄化挑战、推进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据悉,项目整合多方力量,构建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社区居民、企业、志愿者的多元协作机制,保障项目专业、可持续开展。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指导与资源协调;专业机构贡献技术支持,制定筛查标准与干预方案;社区居民参与需求调研与服务设计,确保贴合实际;企业通过资金捐赠或服务赞助提供物质支撑;志愿者承担活动执行、陪伴关怀等工作。
截至目前,项目累计联动北京泰康溢彩基金会、交通银行北京市分行等5家企业,投入公益资金近50万元。交通银行北京市分行等机构的参与,不仅是资源补给,更彰显了社会力量共同应对老龄化的责任担当。
社区老人们参与舞蹈疗愈活动
三级防治体系,筑牢健康屏障
“经过两年多实践探索,项目已初步构建起‘社区筛查-专业干预-医疗支持’的闭环服务模式。”“建外红”共富联盟专项基金管委会副主任杜娟介绍。第一级通过社区筛查、脑健康评估实现早期发现,两期项目累计完成近千名老年人风险筛查并建立健康档案;第二级开展非药物干预,引入艺术疗愈、团体心理辅导等创新手段,已开展30余场活动,为近200人次提供疗愈体验;第三级建立双向转诊机制,与南郎家园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医疗机构合作,确保患者获得及时专业诊疗。
以防促治的理念,让“被动应对”转为“主动守护”。一位参与艺术疗愈的老人说:“以前总觉得记不住事是老了正常,现在有筛查、有活动,心里踏实多了。”
项目充分利用街道现有服务资源,动员社区企业和居民参与,形成以建外街道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核心枢纽,联动3家养老驿站、1家养老照料中心、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联合40余家周边商户及200余名志愿者作为“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关爱伙伴/使者”的“1+5+N”社区支持网络,实现全域覆盖。例如,社区居民自编自导的认知症科普系列节目,有效提升了居民认知、减少了歧视;40余家商户提供的100余项友好服务,进一步强化了守护体系。北京通合行业建设参事服务中心业务总监黄小娟表示:“在地化关爱力量的持续涌现,标志着项目成功实现从‘外部推动’到‘社区自治’的转型升级。”
“一角一册”,从实践到可复制的温暖
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记忆守护”项目以“一角一册”推动服务可视化、可复制化。建外街道光华里社区的“记忆角”,由社区花园矮墙改造而成,紧邻养老驿站与服务中心,老物件展示墙唤醒时代记忆,科普展板用漫画解读认知障碍知识,成为居民随时可及的“记忆加油站”。
此外,项目凝练两年实践经验,编制《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实践指引》手册,从筛查流程到艺术疗愈方案,从社区网络搭建到友好空间设计,为其他社区提供了可直接借鉴的实操指南。“我们不仅要自己做好,更要让这套经验走进更多社区,惠及更多老人。”项目顾问李璐龄说。
通过系列实践,项目实现了“兜底有保障、外延有温度、覆盖无死角、技术有依托”的目标。“我们将持续支持‘记忆守护’项目,共建更具温度与韧性的认知障碍友好社区生态,让每一次遗忘都能被温柔以待,让每一段记忆都得到用心守护。”北京市朝阳区建外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依祎表示。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