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社会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时评 创客说 乐观社会 画里有话 滚动资讯

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议事堂里“沏”出养老新茶香

2025年07月24日 14:43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在浙江省平湖市曹桥街道,72岁的许春华老人每天都要到孔家堰村的丁店茶舍“打卡”。这座由闲置农房改造的协商驿站,如今已成为集健康体检、远程义诊、文化娱乐等10余项功能于一体的“精神港湾”,织就了“15分钟为老服务圈”。这背后,是曹桥街道以“民生议事堂”为平台,将政协协商成果转化为城乡融合养老服务的生动实践。从“暖心助餐”到智慧养老,从社区照料到产业赋能,曹桥正探索出一条“老有康养”助推共同富裕的特色路径。

协商有方:从“养老焦虑”到“享老自信”

“曹桥街道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达37.8%,如何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挖掘银发经济潜力?”“既要‘安心+安全’,也要‘全需求+分层次’!”近日,曹桥街道“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激发银发经济活力”民生议事堂活动现场,市政协医药卫生界别委员的建议引发热烈讨论。政协委员、村社干部、群众代表围坐一堂,围绕加装电梯、改造老年食堂等“关键小事”,探索“低龄老人助高龄老人”互助模式,以及依托赛艇小镇开发康养研学新业态等议题建言献策,10余条建议被街道党委当场“打包认领”。

这样的协商并非首次。去年11月,街道通过“关爱‘一老一小’”议事活动推动“助老送餐”服务全覆盖;严家门村以戏曲文化为媒,打造“红戏化雨”特色品牌,让老人从观众变主角,每月登台展演。“以前觉得日子冷清,现在排练比上班还忙!”村民张大爷的笑语道出了老人们的获得感。

服务有招:从“基础保障”到“文化滋养”

曹桥的养老服务体系正以文化“播种”取代单向“输送”。严家门村戏曲队让老人从台下观众变身台上主角,孔家堰村丁店茶舍成为浸润茶香的精神驿站,马厩村赛艇文化体验课激活银发群体的活力因子——这些“接地气”的场景营造,让老年人在参与乡村文化共建中重拾价值认同。

“现在委员常来村里听我们拉家常,提的意见很快就有回音!”马厩村沈阿姨的切身感受,正是治理效能的生动注脚。这一转变的背后,是街道委组创新推行的“委员驻网办事制度”。据街道党委副书记、市政协曹桥委组组长庞嘉隽介绍,该制度实施以来,已累计解决助餐、陪诊等高频民生需求110余件。这种“政协委员沉下去,民生福祉提上来”的双向奔赴,让协商民主真正融入乡土肌理,推动养老服务从硬件保障向“精神共富”升级。

产业有为:从“单一服务”到“多元生态”

据街道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街道招商紧扣“银发经济+食品加工”双轮驱动发展路径,通过精准招商与产业培育,成功引进叶黄素软胶囊、燕窝深加工等高端健康食品企业,构建起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银发友好型食品产业集群。

“养老服务的‘幸福味’,最终要转化为共富的‘长效味’。”曹桥街道党委书记徐刘华表示,接下来,街道将以“教育+养老”“康养+旅游”等新业态串联城乡资源。赛艇小镇吸引城市游客体验田园疗养,带动老年村民参与民宿管理;加大持证养老护理员培训管理,让“夕阳红”照见“就业岗”;助餐服务不仅解决老人吃饭问题,还创造了送餐员、厨师等本地就业岗位。

议事为民:从“民生温度”到“共富厚度”

从丁店茶舍的欢声笑语,到赛艇小镇的康养活力,曹桥街道用一场场民生议事堂,将养老服务的“问题清单”变成了群众的“幸福清单”。正如市政协副主席董碧颖所言:“‘民生议事堂’不是终点,而是推动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起点。”

未来,曹桥街道将继续深化政协协商与基层治理的融合,让“老有康养”的幸福图景,成为城乡共富的最美注脚。(庞嘉隽)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