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法治>资讯
筑牢电商法治屏障 护航数字经济健康远航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电商行业已然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从繁华都市到偏远乡村,从日常消费品到高端科技产品,网络购物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大众消费的重要途径。但在这繁荣的背后,电商产业链的不法乱象却如毒瘤般滋生。
2024年1月至2025年6月,全国检察机关起诉涉电商领域相关犯罪1万余人,这一数字如警钟般敲响,揭示出电商领域违法犯罪的严峻态势。售假、信息泄露、直播诈骗等问题,不仅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让消费者在购物时胆战心惊,难以辨别商品真伪与信息安全;更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诚信经营的商家陷入不公平的竞争泥沼;还阻碍了电商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影响行业的整体声誉与长远前景。
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现象屡禁不止,且呈现出与传统售假截然不同的特点。侵权成本的降低,使得不法分子有恃无恐;新颖的营销模式,如通过网红带货、直播推广等,让假货更易混入市场;隐蔽的售假渠道,从线上店铺到社交群组私下交易,增加了监管难度。电商领域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同样触目惊心。电商行业作为多领域数据的交汇点,掌握着海量公民个人信息。部分从业者受利益诱惑,不惜违规获取并出售这些信息,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依托电商直播实施的诈骗手段更是不断翻新,令人防不胜防。不法分子利用直播商品真伪难辨的特性,精心策划直播话术,对廉价商品过度包装,以“高价回收”“保值增值”等虚假承诺为诱饵,诱导消费者上钩。
面对这些复杂严峻的问题,司法机关肩负着重要使命,需持续发力,积极作为。在惩治犯罪方面,应加大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诈骗等犯罪的打击力度,提高犯罪成本,形成强大威慑。通过精准打击电商黑灰产违法犯罪,斩断伸向消费者和合法商家的黑手,助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在机制建设上,完善与行政执法机关的信息共享机制至关重要。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双向衔接,实现线索移送、证据共享、案件会商等环节的无缝对接,形成打击合力,避免出现监管空白与执法脱节。例如,在查处售假案件时,行政执法机关前期的调查取证与检察机关后续的刑事起诉紧密配合,提高办案效率与质量。
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也应充分发挥。对于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电商违法犯罪行为,检察机关可通过提起公益诉讼,要求侵权者承担赔偿责任,督促相关行业整改。如针对大规模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通过公益诉讼推动电商行业完善信息保护制度,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依法惩治网络空间违法犯罪,优化网络营商环境,是司法机关维护公平正义、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征程中,电商行业的法治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各方携手共进,司法机关严格公正执法,消费者积极主动防范,从业者秉持诚信自律原则,才能汇聚起强大合力,共同净化网络消费环境,让电商行业在法治的轨道上稳健前行,持续释放蓬勃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推动数字经济在法治的护航下驶向更加繁荣的未来。(记者 高志民)
编辑:钱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