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第二时间
探秘申遗成功的西夏陵——
第二时间 | 千年王陵为什么行?“太震撼了!这些夯土陵墓经历过近千年的风吹日晒却依然雄伟。以前课本上那个神秘的西夏王朝突然变得具体了。”来自杭州的一名大学生兴奋地拿起手机,向记者展示刚刚拍摄的照片,画面中是戈壁苍穹下背靠贺兰山脉静静矗立的西夏陵3号陵陵塔。
2025年7月10日,游客在宁夏银川西夏陵景区3号陵参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今年夏天,许多游客从各地纷至沓来,感受这处新晋世界遗产的魅力。
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夏陵不仅为中国历史上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见证作用,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也以其独特的多民族交融特质,向世界揭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刻内涵。
多元文明交融的千年见证
西夏陵位于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南段东麓,是西夏王朝的皇室陵园,包括9座帝王陵墓、271座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以及32处防洪工程遗址。西夏王朝于1032年由党项人建立,一直延续至1227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灭亡。王朝扼守古丝绸之路要道,其效法中原王朝制度,形成以佛教信仰为核心、多元文化并存的文明。
2025年7月10日在宁夏银川拍摄的西夏陵1号陵与2号陵(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从选址方位、陵寝制度和建筑风格等方面来看,西夏陵在很大程度上是11~13世纪中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是各民族共创共享共传中华文化符号的生动体现。”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常务副院长杨浣介绍道。
西夏陵选址承袭中原“背山面水、坐北朝南”传统,背倚贺兰山,俯瞰黄河与银川平原。陵园方正如城,角台似穹,体现“天圆地方”理念。其格局呈“两轴交互”:主体沿“门阙—神道—献殿—地宫”中轴线布局,展现传统对称思想;核心区(献殿—墓室—陵塔)则形成正北偏西轴线,可能与党项人“神明居中”的信仰相关,即正寝留中室供奉鬼神的习俗。这一设计融合了中原礼制与党项民族信仰。
“西夏陵不同墓葬类型的陪葬墓及形制特殊的建筑构件,融合了周边牧猎文化下的建筑形制、营造技术、艺术风格、丧葬习俗,又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宁夏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文物保护科科长任秀芬介绍称。陪葬墓中出现的夯土冢、土丘冢、积石冢等不同墓葬类型,应是受到来自亚洲内陆游牧和畜牧地区的多种民族丧葬习俗的影响。出土的迦陵频伽、鸱吻、纹饰瓦当、滴水、花砖等琉璃、灰红陶建筑构件造型豪放张扬,与中原地区出土的类似建筑构件有较大差异,体现了党项人对北方草原传统以及佛教等多元文化艺术进行融合创新,形成了西夏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
近期,在西夏陵周边发现的苏峪口西夏瓷窑址中,出土的白瓷既有中原器类的文人意趣,更开创出独具西夏特色的瓷鸱吻、瓷板瓦及香插。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文史研究馆馆长卫忠表示:“这种‘羌风汉韵’的交融,生动诠释了《辽史》‘夏人善工巧’的历史记载,实证了中华民族‘多元聚变—和合共生’的文明演进规律。瓷器产品所反映的南北技术交流,亦是宋夏时期‘茶马互市’背景下人员往来、文化互鉴的微观写照。”
“西夏陵的多元文化交融特征,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杨浣表示,这一历史见证,为新时代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深化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所以,其保护与传承工作对推动当代文化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档案攻坚与科技守护的申遗难关
“西夏陵的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卫忠介绍,1972年,宁夏文物部门对贺兰山东麓的一处大型墓葬群进行了调查,确认为西夏帝陵,并由北向南对其中的15座陵墓进行了编号,正式拉开西夏陵考古工作的序幕。
从2011年11月西夏陵申遗工作正式启动,到2025年申报成功,期间经历了相关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长达14年的大力推动和辛勤付出。从整理申遗文本档案到引入科技监测手段,西夏陵的漫漫申遗路上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曾深度参与西夏陵申遗工作的任秀芬描述了她印象深刻的经历。
“档案是世界遗产有效管理的重要证明,它不仅是申遗文本、保护规划等的基础材料,更是确保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的关键工具。”任秀芬表示,“西夏陵系统开展申遗档案工作始于2014年,近10年来,团队先后收集、筛选了1800多卷、近13万件原始资料,涵盖古籍文献、考古报告、研究专著以及西夏陵历史沿革、考古发掘、建设工程、展示宣传等多个类别。”经过严格考证、分类和数字化处理,最终整理归档形成900卷、3万余件高质量申遗档案,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西夏陵遗产档案体系。
“这一过程中,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档案收集的‘两级追求’。”任秀芬回忆道,“档案收集的首要追求是保证归档档案的齐全性和完整性,另一个追求则是尽可能溯源更早的档案。档案中心的西夏陵考古发掘档案,尤其是一手发掘记录较少,但在国内外的政府机构、档案馆和个人的‘八方支援’下,档案中心的实物档案最早收集到19世纪30年代的照片和刊发西夏陵内容的杂志,这部分资料也作为特色档案,吸引了国际专家的浓厚兴趣。”
在迎检模拟阶段,工作小组经历了系统卡顿、设备断电、暴雨导致的信号中断等狼狈时刻,但在正式迎接国际专家团队现场考察时,小组成员还是完美呈现出西夏陵监测和保护管理工作的亮点。“在演示现场交互功能时,国际专家与我的目光短暂交接,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震动,随即举起手机对准屏幕开始录制。我想,这就是对我国硬核科技实力最好的肯定。”提及这段迎检经历,任秀芬眼中满是自豪。
遗产保护如何实现可持续?杨浣表示,西夏陵保护以智慧化监测为核心,实时监控遗产本体及环境,未来可引入AI精准调控参观线路和游客密度。科技赋能方面,运用数字重生技术复原遗址原貌,结合实况实景穿越对比,提升游客沉浸式体验。制度上构建三级法规体系,未来需加强公众参与,如设立志愿者监督岗和开展保护教育活动。文旅融合方面,通过打造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研学基地等文旅综合体实现保护与开发平衡,继续探索“生态旅游”模式,坚持最小干预原则,确保遗址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活化传承与文明对话的焕新之路
随着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段沉睡近千年的历史正在被世人唤醒。借助创新手段,这座神秘王朝的陵寝正焕发新生机,为世人探秘西夏文化密码,也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开辟新路径。
对此,杨浣建议:一是深化西夏学研究,培育专业队伍,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系统挖掘西夏文化时代价值;二是科技赋能遗址展示,利用VR/AR、AI等技术提升沉浸式体验,让文物“活”起来;三是推动文旅融合,开发区域关联主题线路、文旅综合体和文创产品,增强游客文化认同感;四是开展研学教育,通过馆校合作、数字课程等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要广泛深入开展社会宣传工作。”卫忠呼吁,统筹运用户外电子显示屏、车载媒体、楼宇电视等设施在交通枢纽、主要路段、旅游景区广泛传播申遗成果,营造社会氛围,向社会公众、广大游客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知识,提高宁夏文化遗产知名度,使其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
2025年7月10日在宁夏银川拍摄的西夏陵3号陵(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作为名副其实的遗产大国,我国遗产保护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切实承担起世界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责任,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过去40年,我国已基本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保护对象从古遗址、古建筑等传统类型,扩展到城市遗产、文化景观、工业遗产等新类别,并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体系建设。”卫忠表示,需着力构建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理论体系,从文明起源、民族融合、文明互鉴等维度提炼系列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服务文化强国和“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深化价值认知、阐释与传播,培养战略研究能力,充分发挥遗产的社会教育、文化认同、经济收益、生活宜居等功能,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面向未来,任秀芬倡议:推动遗产保护标准国际化,逐步推广我国在土遗址保护、文物数字化、预防性保护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扩大在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通过多边平台,积极参与遗产保护议题的讨论与决策;继续发挥在打击文物非法交易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国际宣传,树立反非法文物贸易的全球共识。她相信,通过分享中国经验、推动国际协作、强化法律保障,中国不仅是遗产保护的积极参与者,更能成为全球文明对话的重要引领者,为构建多元和谐的世界文化生态贡献力量。(钱子钰 李浩)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