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石榴结籽,歌声铸魂——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暑期社会实践团以音乐为桥助力青海民族团结
人民政协网7月25日电 2025年7月,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暑期社会实践团赴青海开展“河湟飞歌石榴红”民族团结音乐实践活动。在10天行程中,团队以6场主题音乐会、1场特色红歌快闪活动、1次乡村振兴专项行动为核心,深入西宁、大通、互助、青海湖等地,通过多元艺术对话、基层文化服务与高校共建,助力青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社会反响热烈。
多元民歌交融,筑牢文化共同体
7月17日晚,由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青海省文化馆、青海省音乐家协会共同承办的“声越河湟——国音‘声歌’与青海‘花儿’艺术对话音乐会”在青海省文化馆群星剧场举行。这场跨越学院殿堂与民间沃土的音乐盛会,不仅是一次声乐艺术的深度交融,更是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践行“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推动民族音乐传承创新的重要实践。音乐会以“声越河湟”为主题,寓意国音之声跨越山河,与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花儿”深情对话。
音乐会序幕在青海省文化馆合唱团《金晶花开》中开启。5大篇章呈现19个精品节目,中国音乐学院师生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同台演绎。国音雅韵篇章,声歌系学子先后演绎了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陕北民歌《赶牲灵》、山西民歌《想亲亲》、湖南民歌《浏阳河》、湖北民歌《龙船调》、撒拉族民歌《巴西古溜溜》、蒙古族民歌《我的草原》、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艺术歌曲《卜算子·咏梅》等经典作品,在青海手拉手艺术团舞蹈衬托下尽显新生代学子对民族艺术的炽热情感。
7月19日晚,互助大剧院化作多民族音乐交融的星空。由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青海省音乐家协会、互助县文体旅游局联合主办的“民歌地图——中国‘声歌’与青海土族‘民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音乐会在此盛大举行。藏、汉、羌、蒙古、土族等19首跨越地域民族的经典旋律,在声歌系师生与青海民间花儿歌手瓦日曼拉等人的联袂演绎中,编织成一张流动的中华文化基因图谱,为西北高原带来一堂“声”入人心的民族团结艺术课。据了解,这两场音乐会创新采用“讲唱结合”形式,主持人或演唱者在曲目间穿插讲解民歌背后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音乐会打造成生动的“音乐厅里的民族团结课”,让观众在艺术享受中深化文化认同。
此外,7月13日至14日,实践团在青海湖二郎剑景区码头与半岛还成功举办了两场“歌声中的红色记忆”大型实景音乐会。当《长江之歌》的磅礴旋律与《青藏高原》的天籁之音在雪山圣湖间回荡,数千名游客与当地群众在碧水蓝天之间,共同沉浸于一场融汇家国情怀与民族深情的音乐盛宴。这是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践行艺术为民宗旨、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是以专业声乐艺术赋能西部文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之举。
据了解,本次青海湖专场演出,是声乐歌剧系实践团“办好一件惠民实事”核心目标的关键环节,是高等艺术院校以专业之力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地方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动缩影。它以天地为幕,以山河为景,用最动人的旋律,在雪域高原唱响了新时代的奋进凯歌,绘就了一幅“艺术为民,籽籽同心”的壮丽画卷。
高校联合共建,赋能西部美育发展
7月15日,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师生代表团走进青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双方通过公开课、联合音乐会、红色研学等多
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副主任容世杰在《博观约取 变不离宗》公开课中,现场指导青海师大学生调整喉位与气息,解决高音区“挤卡”难题;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青年教师徐阳通过《一个歌剧演员的素养》戏剧工坊,带领学生用肢体语言诠释《原野》角色,强调声乐表演的本质是文化理解力。
两校师生共同参观青海师大“两弹一星”精神展览馆,浸润艺术初心。大家深刻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 “隐姓埋名为国奉献”的担当,与艺术家“为人民歌唱”的使命一脉相承。
7月18日,实践团师生走进青海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以“艺启未来·心系家国”为主题开展多维度艺术共建。通过成长论坛、非遗展演、联合音乐会等载体,汉、藏、回、土、羌等多民族艺术学子深入对话,探索了一条“以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特色美育路径。
在“我们的学艺之路”成长论坛中,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张依人以坚韧执着和博采众长为主题,分享了自己专业学习的苦乐甘甜与艺术追求的心路历程。随后,中国音乐学院师生与青海民族大学的各民族艺术学子展开深度交流,激发情感共鸣,共同探讨如何在艺术道路上传承民族文化、担当时代使命。
当晚,两校联合音乐会在芳华音乐厅上演。《依拉麦达·勒热阿·戈戈纳沙》联唱让古老羌寨的山歌在当代舞台焕发新生;新疆民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山西民歌《樱桃好吃树难栽》、襄汾民歌《梦梦》同台对望。《在水一方》《黄河渔娘》与西洋经典《你可知道吗,好妈妈》《请别忘了我》《哈巴涅拉舞曲》跨界对话。青年教师徐阳领衔歌剧《原野》片段、歌剧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展现出中国歌剧的民族精神魂魄。青海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杜亮领衔萨克斯演奏《在那遥远的地方》,与大提琴演奏的《牧歌》汇成动人和声。
容世杰献唱哈萨克族民歌《手挽手》,两校师生合唱《同心共筑中国梦》,剧场化作民族团结的生动课堂。
特色惠民行动:从乡村到博物馆的文化赋能
值得一提的是,7月16日,实践团还不辞辛劳、奔赴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将军沟村,开展“红歌嘹亮向化乡,同心筑梦促振兴”主题活动,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田野。当地村民68%以上为藏族,长期以来希望建立自己的红歌合唱团。师生们发挥专业优势,耐心细致地教唱村民红歌,从基础的发音、气息到歌曲的情感表达,手把手指导,帮助村民们初步掌握了经典曲目,并成功助力该村组建起首支村民合唱团。歌声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更成为凝聚人心、激发乡村文化内生动力的纽带。大通县报道称:“活动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向化藏族
7月20日,青海省博物馆的百年历史长廊化作流动的红色课堂。当《映山红》的旋律萦绕在红军西路军军号展柜旁,当《红星照我去战斗》的节拍应和着“两弹一星”展台,当《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回荡在“民族交融历史图卷”前,千年守望相助的茶马互市故事与歌声交织,碰撞出震撼人心的精神共鸣,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强音注入每件文物血脉。
这场博物馆里的特殊“声乐思政课”,以艺术创新践行“让文物活起来”。历史长河奔涌不息,而民族团结的歌声永远嘹亮。
从青海湖畔的实景演出到藏族乡村的红歌教学,从非遗“花儿”对话到高校美育共建,“河湟飞歌石榴红”实践团以声乐为脉络,串联起多民族情感共鸣,在旋律交织中铺展美美与共的文化长卷。
石榴结籽,歌声铸魂。十天的青海之行虽落幕,民族交融的乐章已在高原生根,终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团结之花。(文/王阳 应偲媛 陈相羽 祁占平 图/青海省文化馆 互助大剧院 声乐歌剧系丁丫等)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