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浙江专题>人民政协报看浙江

在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的田间地头,玉米皮、麦秆不再是废弃的农作物边角料,而是经过巧匠之手变成畅销全球的艺术品——

海归陈真:助推古老的草编走向世界

2025年07月26日 09:44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浙江省台州市留学人员和家属联谊会副会长、浙江省级非遗项目“温岭草编”温岭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真与草编的缘分,始于家族世代相传的手艺。“小时候听父母说,家乡的草编产品被贴上外国牌子销往海外,价格就翻了好几倍。”这个细节在他心中埋下种子。

直至赴英国留学时,他参观了多家博物馆,看到古埃及的草编篮、欧洲中世纪的草编文献,突然意识到,草编是全人类共有的文明记忆,中国草编更承载着千年农耕文化的密码。

2018年,带着对草编文化的全新理解,陈真结束留学生涯回到浙江。他决定,要投入这个古老的产业,放手一搏。

彼时的当地草编行业正陷入困局: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靠低价竞争苟活,年轻一代不愿接手。

“不破不立,必须让老手艺接上新时代的地气。”为了改变海外消费者对中国传统工艺陈旧、复杂的刻板印象,陈真创新设计了“一分钟编法”体验项目。比如用三根麦秆编出简易杯垫,游客能快速获得成就感。

陈真笑着说,“有位英国老太太体验后专门写信告诉我,原来中国手工艺这么有趣,就像在指尖跳芭蕾。”这段经历让他坚信,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融入生活的活态文化。

与此同时,他带领团队走访百余位老艺人复原整理出3654种草编技法,其中包括明清时期的“盘扣编”、民国的“螺旋纹”等近百种失传技艺。“这些独门手艺就是我们的‘护城河’。依托这些技法,公司开发出的草编包、灯罩等产品,因造型独特避开了价格战,单件售价从几十元跃升至数百元。”

更具突破性的是人才机制创新。“草编不只是手艺活,更需要跨学科智慧。”陈真首创“反向申报制”,吸引高校教授、工程师等高端人才以项目制加入。比如与数学教授合作,用拓扑学原理优化编法结构;联合生物学家研究玉米皮的防腐处理技术等。这种“草编﹢N”的跨界模式,让传统工艺迸发新活力。

令陈真高兴的是,家乡草编产业的发展,也在悄然改变着当地农民的生活。箬横镇农户陈翠花算起增收账:“过去玉米皮晒干了当柴烧,现在一斤能卖8毛钱,我替公司代收草料和半成品,每月能赚5000多元。”

这样的故事在当地并不鲜见。“2024年,依托‘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公司每年向农户采购玉米皮、麦秆等原材料超1000万元,带动1.5万名农户参与产业链——既有专职编织的老手艺人,也有农闲时编几个草帽补贴家用的村民,人均年增收约9600元。”陈真的话语里满是欣慰。

为让更多低收入群体掌握技能,陈真在台州市当地建立了“侨助工坊”,派技术员下乡开展免费培训。“工坊提供原材料,农户在家就能加工,做好的产品我们上门收。这种‘零门槛’模式,特别适合留守妇女、残疾人等群体。”

草编与乡村旅游的结合,则让产业链延伸得更长。在他旗下公司打造的“非遗研学基地”,孩子们可以跟着老师学习编织篮子、香囊等,家长则能体验草帽、包包等定制。“去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收入增长三成。”陈真介绍,基地已与10多家旅行社合作开发线路,成为台州乡村旅游的新名片。

作为一名海归,陈真常说,“留学报国不是口号,要找准自己的坐标。”他深知留学生归国创业的不易,总把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

“欧美同学会是座桥,一头连着海外人才,一头接着家乡沃土。”他积极参与同学会组织的“海归创业沙龙”,分享草编产业从0到1的经验;牵线高校与企业合作,为留学生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利用政企资源,帮助多位海归解决厂房选址、政策申报等难题。

在陈真看来,欧美同学会是个资源宝库,通过相关交流互通有无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希望之后能通过更多的活动与项目将留学生聚集起来,整合资源闯市场。”他说,留学经历让他们兼具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这正是激活非遗、赋能乡村的独特优势。(本报记者 陈姝延)

编辑:实习生 徐晓会(辅导老师: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