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热点聚焦 海峡观察 台海人物 台商台企 在大陆 两岸交流

首页>两岸>资讯

一场联结海峡两岸的教育理解之旅

——2025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活动侧记

2025年07月28日 14:31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2025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活动”在海南举行。

“2025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活动”在海南举行。

7月8日上午,台湾教育界学者实地参访农垦实验中学。

7月8日上午,台湾教育界学者实地参访农垦实验中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海南中学的校园里,有一棵年轮已超百年的榄仁树,舒展着昂扬向上的姿态,在岁岁年年中拔节而生,见证着这所百年学府薪火相传的使命。7月初,这棵古树前,迎来了一群跨越海峡的访问学者——他们中既有大学教授、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也有教育机构的负责人,26位教育界学者皆来自宝岛台湾。

此前几天,台湾学者代表们已实地参访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三亚附属中学、农垦实验中学,并走过崖州湾科技城、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成果展等科技园区和文化场馆,真切感受着海南全省的发展脉动。这是由民进中央联络委员会主办,民进海南省委会承办的“2025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活动”,主题为“基础教育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参访期间,台湾学者与大陆教育界同仁及部分在陆台籍教师深入交流研讨,从两岸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探索与实践创新,到一路的见闻、感触与思考,在交流中彼此认同、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凝聚起跨越海峡的智慧碰撞与心灵共鸣。

■ 见证“蒙以养正”“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

一踏入上海外国语大学三亚附属中学的校园,就看到一座座融合现代设计与人文气息的教学楼,这是一所由三亚市人民政府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合作共建的公办中学。参访团先后走进古琴、书法、陶艺、雕塑等特色教室,沉浸式感受浓厚的美育氛围;科创教室内,学生自主设计的航模成品风格不一,图纸上勾勒的图案和笔记吸引着参访团成员的目光;在海洋生态研究室,学生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珊瑚样本,将三亚独特海洋资源转化为鲜活学习素材;植物多样性研究室、理化生实验室、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室等功能空间展现了学校在学科融合与实践创新上的多元布局。

“学校给我的感受非常‘新’,尽管建校仅5年,但其办学成果在细节中尽显。这‘新’,也体现在教学理念与实践。”台湾新北市某学校主任李先生在参观中如是说道,“音乐、美术、地理等特色教室各具巧思,尤其地理教室里的凹凸地壳模型与立体教学模具,将抽象地质知识转化为可触摸的互动体验,设计既直观又巧妙。”

走进该校的模拟联合国馆比赛厅、VR翻译室、多语全球课堂等教学功能区,了解学校国际化语言教育特色和多元化教学模式后,福建省金门县的杨校长感触颇深,“在台湾,如此细分的多语言教学通常只有高校会有。这里为学生们提供多元化、多角度的选择,让孩子们在高中阶段就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实现因材施教,顺应了教育的本质。”

当参访团走进位于五指山市的海南省农垦实验中学,感受到了截然不同的校园气质。一进校门,便被扑面而来的热情所包围——身着黎族传统服饰的学生们踩着欢快的节奏,跳起了极具民族特色的竹竿舞。竹竿开合间,海南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演绎得淋漓尽致,也感染着参访团成员一同融入这场别开生面的欢迎仪式。

穿过“校训石”广场,漫步在绿意盎然的校园中,处处可见自然与人文的巧妙融合,彰显着学校“环境育人”的匠心。在学校艺术教学成果展前,极具创意的石头画创作和版画、素描、水彩等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展现着学生们探索美的独特路径,走过校园内思维魔方社、阳光心语社、DH舞团社的社团活动摊位,学生们现场表演的海南黎族传统乐器鼻箫,吸引着参访团成员跃跃欲试。

一路上,不断有学生亲切地问候“老师好”。“孩子们的爽朗自信与落落大方令我印象深刻。”来自台湾某大学的柯老师说。在热情回应每一位孩子的同时,参访团也感受到,“阳光教育”的教育哲学和“让每一个学生更健康、更阳光”的办学理念在这所历史上由农垦孕育,新时期转型发展,现阶段扎根农区努力向现代化、高水平奋进的中学扎根。

两岸同根同源,皆重“蒙以养正”,以启智润心育栋梁。教育是民进的主界别之一,民进成立80年来,始终以推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为己任。自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活动创立以来,已走过云南、上海、山东、贵州、福建5个省市。这次参访团走进海南,深切体会海南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琼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并以教育交流为纽带、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为主线,全方位、多层次推动海峡两岸基础教育界深度交流与互动——这正是对教育初心的共同坚守。

■ 感知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海南实践”

“一个学校该选什么样的校长?”

“如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性发展的机会?”

“‘优质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在促进教育公平中做了哪些实践?”

……

在海南中学一间敞亮的会议室里,两岸教育界同仁围桌而坐,聚焦基础教育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讨论正热烈进行,这样的交流贯穿于活动的始终。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城乡教育结构也随之面临挑战与政策选择。”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指出,乡村教育存在“小而散”“空心化”等现象,推高了办学成本,且城乡教育质量不平衡带来教育的“过度城镇化”,又加剧了“乡村空、城镇挤”和“乡村教育弱、城镇教育强”的格局,使得乡村教育在城镇化中既经历规模收缩的“现代化阵痛”,又面临城镇优质教育的“虹吸效应”的挑战。

白沙黎族自治县地处海南中部山区,曾是深度贫困县。2022年,为了让山里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读上好学校,县政府将白沙中学以委托管理的方式,交给海南中学进行教育教学管理。

作为一所县中,白沙中学虽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但课业水平却位居全省末位。优秀教师选择“逃离县中”,学生们又普遍缺乏对学习的自觉性,更谈不上课堂效率。

如何破局?成为海南中学托管白沙中学之初的首要课题。

“聚焦破局的关键变量就是教师。”此次合作,没有几十人的管理团队,海南中学派驻白沙中学的只有执行校长张元元一人。

研讨会上,张元元介绍,“除了在一体管理、教育理念、课程教学上实现优质共享,还带动领导干部内化行为习惯,从管理机制创新、课程体系优化、德育融合渗透等方面,推动领导干部再带动老师,盘活了县中的内生动力。如今,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白沙学校已跻身省一级学校。”

白沙学校的教育实践是海南中学践行“优质校﹢集团化办学模式”的生动缩影。从2017年海南中学全面托管三亚市实验中学,到2021年位于澄迈县的海南中学美伦校区新建校投入使用,再到2022年托管白沙中学,海南中学充分发挥龙头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积极拓宽“一校多区,辐射全省”的办学新路子,帮助重构县中教育新生态,真正实现了协同共生、校校有为。

“大陆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非常好的一项做法就是让好学校发挥带动作用,帮扶偏乡学校提升办学质量。”在台湾新北市的张校长看来,从清晰的机制设计到有序推进,大陆的集团化办学展现出了很高的效率。“教育的互补性成就了社会的有序发展,鼓励偏乡教育绽放光芒,也让城市原本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加耀眼,促进了城乡教育共荣。”

3天的交流考察,让参访团看到海南通过“外引内升”,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内外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另一方面推动集团化办学升级提质,让基础教育在优质资源的汇聚与办学活力的激发中,稳步迈向更高质量、更趋均衡的发展新阶段。

■ 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

活动期间,从主旨报告到分组讨论,台湾同胞对教育公平的执着追求与丰富的实践智慧,为参会的大陆学者带来了印象深刻的启发与思考——

在教学实践与模式创新方面,来自台湾的柯老师分享了“以混龄教学促进城乡教育整合的实践与挑战”,并以台湾某市偏乡案例为依托,深入剖析混龄教学在城乡教育融合中发挥的作用和模式策略。

如何借助现代科技打破城乡教育资源的界限?来自台湾的彭校长认为,数位科技在教育领域的普及为此提供了新契机,通过公共的教育平台有效整合数位科技、在地协作与教师社群,让优质教育资源跨越空间限制,惠及更多学生。

关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台湾某市小学主任林老师围绕“小团体辅导对减少城乡差距的可行性”,从课程设计、实务操作、常见挑战等展开探讨,“小学小团体辅导应持续朝多元化发展,包括针对特定议题的专题团体,加强与资源的连接,扩大小团体辅导的服务范围。”

在教育发展现状与策略研讨中,台湾某国中退休校长熊先生强调,教育公平应立基于课堂质量与师生互动。“透过政策导引、科技融合、国际教育等来改善偏乡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实现‘习文学德’的全人教育。还要看到,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需从课堂革新起步,非一人一校可完成的,需社会同心、专业导引和行政支持。”

台湾学者对“美感教育在城乡的实施策略”“筑梦偏乡,点亮音乐艺术教育”的分享,指出了艺术教育在丰富偏乡学生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对“深化教育交流,共促均衡发展”“推进两岸青年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表心得”的分享,强调了两岸教育交流的重要性……

“台湾在应对少子化、偏乡教育、教育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先行经验,对大陆尤其海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张元元说,持续深化两岸基础教育领域的务实交流、案例共享、师资互访、联合研究,是促进共同进步、增进理解认同的宝贵渠道。

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不是一个形而上的命题,它是一个历史的进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与积淀。“探索融合发展的新路,绝非追求千校一面的趋同,而应在共性优质基础上,鼓励各校依据地域文化、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绽放异彩。”海口市灵山中学校长张岩立就利用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在擦亮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品牌的同时,大力探索五育融合的本土化课程创新进行了分享。

厦门市教育局原副局长郑朝南阐述了厦门市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五个深化改革”,即在城乡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数字教育资源、财政投入和保障、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集团化办学这五个方面深化改革,推进市域城乡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交流中,两岸学者形成强烈共鸣:科技是杠杆,而“人”是支点,承载着“有温度的教育关怀”;公平是目标,特色是路径,要尊重和发掘乡村学校的独特禀赋,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师资是核心,协同是保障,需创新教师培养补充机制,构建优质师资立体化协同支持网络。

城乡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不仅关乎社会公平,更决定着一个地区的长远竞争力。追求教育公平,既要看到城乡差距,更要看到城乡差异。海峡两岸在教育发展中秉承着“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共同追求,也让两岸得以在交流中互鉴,在相互理解中携手前行。

正如民进中央副主席高友东所说,基础教育关乎学生个体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发展权益,它既是重大民生关切,也是重大政治议题。教育是理解的事业,海峡两岸教育工作者一路同行、彼此理解,这正是本次教育交流活动的现实意义之所在。(本报记者 王慧文)

编辑:实习生 徐晓会(辅导老师: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