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奋斗华章·委员风采
奋斗华章·委员风采丨施建宇:“中原菜都”耕耘者
施建宇(右)调研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询问管理员西红柿中后期产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施建宇
河南省周口市政协委员、扶沟县政协常委,扶沟县蔬菜发展服务中心党组书记,获“河南省经济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先进个人”“扶沟县优秀共产党员”“扶沟县优秀政协委员”称号。
“这几天天气预报有强降雨,你们要把(蔬菜)大棚排水沟疏通一下,防止泄水倒灌。”河南农业大学扶沟蔬菜研究院内,前来调研的施建宇指着大棚,语气急切地叮嘱该院负责人马强。
这是施建宇20多年来风雨无阻的每周“必修课”——到辖区的500余座蔬菜基地查看一遍,了解蔬菜生产和经营情况,新品种栽培表现等。发现任何问题,他就现场解决。
为农初心
“这里的蔬菜大棚面积小、保温差、抗灾能力弱,引进新的棚型结构和种植模式,你们可以先行一步。”2005年底,刚调任扶沟县蔬菜局的施建宇在曹里乡走访时,一眼看出当地大棚的短板,向该乡主管蔬菜的副乡长毛振华建议道。
两人随即动身,三下山东、河北等地“取经”,考察学习新型蔬菜种植技术。考察过程中,不受地块限制、抗风雪能力强的巨型蔬菜大棚让他们眼前一亮。在施建宇的建议下,2006年曹里乡发展巨型蔬菜大棚5000亩,实现了当年建成、当年生产、当年收益。2007年,巨型蔬菜大棚在扶沟县推广发展到2万亩。
通过近20年的发展、改造、创新,巨型蔬菜大棚已发展到5万亩,成为扶沟县乃至河南省的主要蔬菜大棚类型。
“蔬菜规模上去了、品种多起来了,但缺乏科技创新支撑,扶沟蔬菜产业发展的步子还是太慢!”施建宇又找准了新目标:实施“校地”联合、“校企”联姻,是打造蔬菜强县的必由之路。2009年,他向县委、县政府反映。得到答复后,便多次到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商议“校地”联合事宜,并邀请该校专家、教授到扶沟考察指导,联系该校大四学生到扶沟实习交流……凭借着这股子韧劲,他敲开了河南农大的门。
2010年,河南农业大学扶沟蔬菜研究院正式落地扶沟县,成为该校唯一一家校外蔬菜科研机构。如今,已发展为1050亩的制造基地,年产值达2600万元。
创新引领
“老刘,我看咱们的航天器可以搭载种子进行太空实验,你也试试吧!”2016年,施建宇向河南绿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顺德提出大胆设想。
刘顺德也是一个敢想敢干的农业企业家,两人一拍即合立即行动:电话咨询、邮寄资料、精选种子……2016年4月6日1时38分,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绿久的13克“韭仙子”韭菜种,搭乘首颗微重力科学实践卫星“实践十号卫星”,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送入太空,在天空遨游12天,完成19项科学实验。
2022年,“韭王子”“韭黑”等系列韭菜种子再次实现太空育种。
这些年,施建宇始终心系太空育种韭菜发展,搭建实验室、协调种植基地、加工车间……他都全力奔走协调。目前,太空育种韭菜在河南、陕西、新疆、山西等地均建有生产和育种基地。扶沟农民种植韭菜后,亩产值均在2万元以上。
特别是近3年来,施建宇牵头河南农业大学扶沟蔬菜研究院、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与豫艺种业合作,选育展示品种5000多个,推广1000多个。
截至目前,扶沟县蔬菜种植面积5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18万亩,从业人员13万人,年均蔬菜产量370万吨,全产业链年产值达36亿元。“扶沟西瓜”“扶沟辣椒”获得农业农村部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扶沟辣椒”“扶沟西瓜”“扶沟韭菜”“扶沟青茄”“扶沟西兰花”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履职为民
“扶沟蔬菜的种植,根据市场发展需要,要逐步向种植的集群化、单品的集中化发展,真正实现‘一乡一品’‘一基地一单品’。”5月23日,施建宇向全县夏季蔬菜培训班的学员分析蔬菜发展形势时说。
“要让技术长在泥土里!”这是施建宇最朴素的信念。为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提高群众种植蔬菜的管理水平,施建宇利用全县16个100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对蔬菜从业人员开展现场教学和技能培训。近3年来,先后举办了32期实用技术培训班,近万名菜农熟练掌握蔬菜园区管理技术和实用技术。
他更是牵线搭桥,倡导与河南农业大学、周口市职业技术学院、扶沟县职业教育中心结成校地培训联盟。扶沟县的蔬菜基地成了最生动的现场教学点,大棚变课堂、技术员当教师,现场解答群众的疑难问题。
看着菜农从生疏到娴熟,施建宇心中那份“踏实的喜悦”又添了几分。作为政协委员,这份源于泥土的责任感,更转化为履职为民的不竭动力。本就经常深入乡镇调研的他,跑得更勤了。
为助力扶沟蔬菜产业发展和“中原菜都”建设,施建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交了《建设“中原菜都”的提案》,被县政协评为优秀提案;《关于支持扶沟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和《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建议》两件提案,为扶沟乃至周口蔬菜产业的发展指出了不足,提出了发展建议,助推周口蔬菜的良性和快速发展。
施建宇盼望着,“中原菜都”的金字招牌,能够更加闪耀。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