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港澳>交流交往
是体验,更是成长
——香港青年宁夏实习记
香港大学生体验宁夏非遗剪纸服装
“宁夏自古以来就是西北诸民族生息、繁衍、聚集、交融之地。远在4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就出现了原始文明……”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展览馆内,香港大学生陈梓彤在为几名来自湖南的游客介绍宁夏的发展历史。年轻的视角、伶俐的口齿、活泼的语言,全然看不出这是一位刚来宁夏几天的香港青年。
陈梓彤是通过参加香港青年的“第二课堂”活动来到内地实习的。该活动由香港特区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安排,旨在通过内地实习,帮助香港青年更了解祖国的发展变化。
本次为期一个月的实习计划由大湾区青年发展促进会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自治区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自治区党委港澳办及自治区青联协办。包括陈梓彤在内的16名香港学生在宁夏实习期间,宁夏博物馆、宁夏图书馆、宁夏广播电视台、中国工商银行银川东城支行及部分非遗文创公司等单位负责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让来自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专业教育学院(柴湾)等多所大学的香港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宁夏的人文历史和发展潜力。
获得这次实习机会,陈梓彤很是珍惜。
“当得知自己要在博物馆担任讲解员时,我一心就想着该如何为游客讲好宁夏故事。”陈梓彤说,刚开始时,她每晚都会花上一两个小时熟背、温习基础版本的讲解稿,然后翻阅有关宁夏历史、趣闻的书籍,增加知识厚度。“前辈讲解员和博物馆的同事们送来了很多书籍,每次遇到不懂的地方我就请教他们,大家都非常耐心地为我解答。于是我也很快能独立完成讲解任务了。”陈梓彤说,最让她感动的是宁夏人对职场新人亲切、鼓励、包容的态度。
周末闲暇时,陈梓彤也会穿梭在银川的大街小巷,深入探索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沿途的风景和路边的小吃都让她对这座城市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当实习期临近尾声,陈梓彤对宁夏愈发珍视和不舍。“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在岗位上得到锻炼,更是一次心灵上的成长。我积累了知识,对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也有了更深的理解。”陈梓彤说,“期待以后有机会能重返这里,为我的香港朋友做向导,带他们领略宁夏绚烂的文化与魅力。”
另一位香港学生陈祉攸因为热爱文化,选择到宁夏一家非遗文创公司实习。“日常工作比较忙,每天大家聚集起来研究如何创作出富有宁夏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头脑风暴式的工作氛围和多彩的工作内容让我很享受。”陈祉攸说,“公司年轻人很多、很有活力,他们的专业精神和职业能力令我钦佩。”
“决定参加这次实习计划,是因为被宁夏的非遗剪纸文化所吸引。”陈祉攸一边说着一边拿起手边的红纸和剪刀,刀随手动寥寥几下,一张生动的人物肖像便跃然眼前。“非遗对现实社会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回到香港我会不遗余力地把宁夏的非遗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祖国内地博大精深的文化。”
“近一个月的时间,同学们通过不同的生活和工作体验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实现个人的自我成长,树立了更积极的价值观。”大湾区青年发展促进会主席、宁夏回族自治区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兼召集人谭丽欣慰地说。
“这里的日子给我留下难忘的回忆,感觉更加自立,已经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这次实习,不仅深入见识了神秘古老的西夏文化,更锻炼了人际交流沟通能力。”
“我在专业技能、团队合作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未来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多位香港青年的感言,也印证了谭丽的感受。在他们看来,香港是家,祖国是根,了解祖国各地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建设香港,让香港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据了解,自2010年起,大湾区青年发展促进会积极参与推动香港学生到宁夏交流,旨在为香港大学生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内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宝贵机会,促进两地青年的交流与学习。
“此次实习活动,对于加强香港与内地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区域工作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谭丽表示,未来将组织更多香港实习生到内地实习,真实触摸内地的发展脉搏,也希望宁夏的大学生到香港去,让两地的年轻人更好地交流、互融。
(文/图 张倩 范文杰)
编辑:实习生 李军(辅导老师: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