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名家访谈
专家呼吁乙肝防治从“家”出发,携手共赴无“炎”未来
7月28日是第15个“世界肝炎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社会共治,消除肝炎”,旨在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有效控制病毒性肝炎流行,减少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及其导致的死亡,朝着“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迈进,为健康中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过去三十年,我国在控制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乙肝疾病负担仍然很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副院长、肝病中心主任医师胡中杰呼吁每个家庭、都积极行动起来,重视乙肝筛查,关注肝脏健康,践行早诊早治,携手共赴一个没有肝炎的未来。
乙肝防治面临“三低”挑战,接受抗病毒治疗者不足两成
在中国,乙肝表面抗原总体阳性率从1992年的9.72%降到2020年的5.86%,降幅超过39%。“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我国乙肝感染总数还很庞大,防控任务依然任重道远。”胡中杰教授指出,当前我国乙肝防控仍然面临着筛查率低、就诊率低、治疗率低的“三低”挑战。
据测算,我国目前仍有约7500万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仅有59.8%的感染者知晓自身感染状态,在应治感染者中,仅17.3%的感染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疗。这意味着,还有数千万的乙肝病毒感染者不了解自身感染状况,也未能及时接受规范治疗。
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显示,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肝硬化年发生率为2%~10%,肝硬化患者的肝癌年发生率为3%~6%。胡中杰教授表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病情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的风险会明显增加。降低我国肝硬化、肝癌发生率,就要尽早从源头上把关设防,加强主动筛查、扩大治疗覆盖,推动患者早诊早治、应治尽治。
家庭支柱感染者:早诊早治守护全家健康
现阶段,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主要集中在35-55岁,这个年龄段的患者如果不及时接受规范治疗,不仅影响感染者自身健康,一旦出现肝衰竭、肝硬化或肝癌,还会增加治疗成本和照护压力,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家庭的正常生活。在胡中杰教授看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拖延治疗主要存在“三重”阻力,即对疾病认知不足而低估风险、存在病耻感、担心药物副作用或轻信偏方等。
对于“无症状就没必要治疗”的错误认知,胡中杰教授强调,“符合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应尽早启动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延缓和减少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延长生存时间,还有助于降低潜在的治疗成本,维持长期健康和生活质量。”
“心理负担和病耻感也是阻碍感染者启动抗病毒治疗的主要原因之一。”胡中杰教授解释,很多感染者害怕同事、朋友甚至家人知道,内心存在较强的病耻感,导致讳疾忌医甚至拒绝治疗。调查显示,有74%的乙肝病毒感染者担心自己会把疾病传染给家人。“其实,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日常接触如共用餐具、拥抱、握手等不会传播乙肝病毒,患者和家属应该树立正确的认知,破除歧视与社会污名化,尽早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担心需要长期服药、药物副作用、迷信‘药到病除’的偏方,也是乙肝病毒感染者拖延不治的常见原因。”胡中杰教授表示,虽然慢性乙肝尚不能完全根治,但随着近些年乙肝抗病毒药物的不断迭代升级,疗效和安全性已显著提升,坚持规范抗病毒治疗能有效延缓和阻断病程进展,帮助患者实现长期健康的目标。
筑牢乙肝防治“三道”防线,家庭参与是关键一环
家庭不仅是感染者最坚实的依靠,也是推动早筛、早诊、早治最重要的起点。胡中杰教授提醒,“为了自己的健康并给予家庭长久的陪伴,在乙肝防控方面我们应该筑牢三道防线,即成年人一生至少做一次乙肝筛查;根据需要接种或补种乙肝疫苗;30岁以上或者有乙肝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进一步扩大了慢性乙肝治疗
“如今,许多兼具疗效和安全性的创新药物被纳入医保,药物的可及性和可支付性大大提升,为控制病情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胡中杰教授表示,“现在临床上正加速实施扩大治疗的策略,希望能够让更多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从中获益,帮助他们尽可能避免以后遭受肝硬化或肝癌等更严重的肝脏问题。”(祝秀云)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