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法治>资讯
市场监管总局:筑牢“舌尖上的安全”防线
人民政协网7月30日电(赵浩言 记者 高志民)29日下午,市场监管总局举行食品安全专题新闻发布会,通报2025年上半年全国食品安全总体情况、典型案例,并就新出台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等热点问题回应社会关切。这是市场监管总局自本月起定期举办的食品安全专题发布会首秀,旨在提升监管透明度,推动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发布会上,市场监管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柳军介绍,2025年上半年全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在制度建设层面,《食品安全法》修正工作稳步推进,《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等多部规章相继制定,《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国家标准发布,让食品安全监管有了更细致的“标尺”。
“两个责任”落实成效显著。全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普遍配齐食品安全总监和安全员,“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常态化运行;地方政府结合基层减负要求,优化包保督导任务,让属地管理责任落到实处。
监管执法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上半年,全系统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263.9万批次,对6.9万批次不合格产品采取下架、封存、召回等措施;查办食品违法案件18.1万件,罚没7.4亿元,653件案件移送司法机关,1372人被实施从业限制。校园食品安全、外卖平台、制售假劣肉制品等专项整治行动精准发力,一批群众“身边事”“揪心事”得到解决。
执法稽查局市场稽查专员嵇小灵通报的五起典型案例,揭开了食品安全领域的部分乱象。广东湛江4家冷冻虾仁企业为增重超限量添加磷酸盐并虚假标注“零添加”,被吊销许可证且五年内禁入;北京海淀“直播带货有毒压片糖果”案形成“产—供—播—销”全链条犯罪,涉案金额超5000万元,39人被刑事拘留;重庆某酒业在啤酒中非法添加类似“伟哥”成分,浙江绍兴企业用冰乙酸勾兑假冒食醋,福建石狮餐饮店在馄饨馅中使用硼砂……这些案件均被依法严惩,彰显了市场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零容忍”的态度。
嵇小灵强调,将持续运用联合执法、信用惩戒、行刑衔接等手段,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监督。
针对新出台的《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柳军副局长解释,此举旨在发挥企业内部人员熟悉流程的优势,弥补监管盲区。该机制能推动企业完善内部管理、早发现早
配套上线的“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引发关注。食品协调司司长司光介绍,系统面向企业在职员工、离职未满一年人员及业务合作方等,可举报从业人员违规、原料风险、环境隐患、管理漏洞四类问题。系统通过实名匿名双轨举报、信息加密保护、属实奖励等措施,保障举报人权益,让“内部视角”成为安全防线的重要补充。
当前正值暑期、汛期,部分地区遭遇洪涝灾害,食品安全风险陡增。柳军副局长表示,市场监管部门将严查受灾地区假冒伪劣、过期变质食品,及时发布消费提示,提醒公众不购买被洪水浸泡、来源不明的食品,同时强化应急值守和跨部门协作,全力保障特殊时期的食品安全。
编辑:钱子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