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奇闻轶事

吴芳吉的抗日诗歌

2025年07月30日 11:01  |  作者:庞国翔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著名诗人吴芳吉是重庆大学的创办者之一,也是一个具有血性的爱国诗人。

1931年,吴芳吉应当时四川省江津县长邀请,辞去重庆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授之职,返回江津中学任校长。“九一八事变”发生几日后,吴芳吉致书友人刘鹏年(时为湖南省府秘书长):“吉欲赤手空拳与敌寇拼之,决于下月东出。如湘军赴沪,请兄为吉结识诸健儿。”此信发出后,友人穆济波劝他以从军精神办学,同样可以抗日,加上县长谷醒华的挽留,吴芳吉才打消了从军的念头,但他很快创作出一首《日军占我沈阳》:

此仇不报任彼苍,枉在人间走一场。

不忘不忘永不忘,日军占我沈阳!

吴芳吉觉得这首诗太短,难以表达出自己的悲愤情感和抗日思想。于是又进行修改,增加了内容,并同时将标题改为《抗日歌》:

日军占我沈阳,有何可商?有何可商?

剑及履及赴东北,鲜血头颅相将!

此仇不报任彼苍,枉在人间走一场。

不忘!不忘!!永不忘——

日军占我沈阳!

这首《抗日歌》更加真切、全面地表达出吴芳吉对日军侵略行径的强烈愤慨,以及坚决抗日、报仇雪恨的决心。吴芳吉组织全校师生进行水陆大游行,他教唱《抗日歌》。师生队伍先在城里游行,再到大西门外渡口乘船顺游中渡街,40余舟船首尾相连,旌旗摇动、口号震天,两岸百姓同声呼喊“打倒日寇、收复失地”,《抗日歌》成为激发江津民众抗日思想的有力武器。

9月底,吴芳吉又创作了一首短小精悍的《仇货买不得》:

仇货买不得,仇货买不得!

买了仇货,卖了中国!

休将仇货污人格,信誓勿逾越!

此诗很快就在重庆的报纸上发表。吴芳吉不但多次在重庆和江津的学校发表演讲,朗诵《仇货买不得》,还将此诗油印好几万份,让游行学生散发和张贴,很快在重庆和江津城内传开,就连黄包车车背、剃头摊玻璃框、抬夫轿篷、走街串户货郎的货架以及小学生藤编书包上都贴有这首诗。

吴芳吉还将诗稿交给江津城内多家豆腐干作坊,老板将这诗刻成板模,压出的豆腐干也印出这首诗,成为千家万户灶头和餐桌上的读物。重庆数家豆腐干作坊也纷纷效仿,将这首诗歌“发表”在豆腐干上。这首诗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仇货买不得”成为当时使用频率最高的流行语。

1931年11月,江津举办全县运动会。白沙、油溪、九如镇的中小学生千余人借住在江津中学。21日运动会结束,作为校长的吴芳吉前去看望大家,他朗诵新诗《别白沙油溪少年》。这看似一首写运动会的诗,实际上是一首抗日动员诗:“此仇不可消,此辱誓当雪”“但愿重相会,相会在战场,他人无抵抗,我辈惯担当”“争为劲敌手,契是同心郎”……

1932年1月28日夜,淞沪抗战爆发,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吴芳吉听闻此消息后,爱国激情难以抑制,创作了抗日诗歌《巴人歌》。这是一首共有204句的长诗,诗中“倭儿休想肆鲸吞,寸地尺天吾职守”“我知前路险重重,我宁冒险前冲锋”等句,生动地描绘出十九路军纪律严明、奋勇杀敌的形象。

1932年5月4日,吴芳吉应邀到重庆作抗日宣传演讲,他当众朗诵《巴人歌》等抗日诗作,上千听众热血沸腾、泪流满面。

吴芳吉返回江津后,又向全校师生传达重庆各界同仇敌忾、心系抗战的情形,并再次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地朗诵《巴人歌》。朗诵未完,他便体力不支、脸色惨白地倒下了,师生立即将他送往医院,后因医治无效,于5月9日与世长辞,时年36岁。

1944年春,冯玉祥到江津宣传节约献金抗日,专门约见了吴芳吉的两个儿子,夸赞吴芳吉的抗日诗歌。冯玉祥还到黑石山吴芳吉墓园祭奠,写诗称赞吴芳吉是“英雄汉”和“铁汉”。

(作者系重庆市江津区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