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国际
织就更加紧密的人文交流纽带
——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见闻
文化因多样而精彩,因交融而深厚。
中国和东盟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血脉相亲,友好交往源远流长。近年来,在习近平主席的战略指引下,中国坚持将东盟作为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推动双方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的共同家园,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7月24日至27日,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州省贵阳市贵安新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举行。来自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教育官员、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及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举办18年来,日益成为加强人文交往、深化产业经贸合作的重要国际平台,增进民间友好互信、促进青年一代相知相亲的重要纽带。
“教育是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吴岩表示,中国将坚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同东盟各国一道,建设更加完善的教育合作体系,推动更具韧性的教育务实合作,织就更加紧密的人文交流纽带,推动构建更加创新、包容、可持续的中国东盟教育共同体。
“中国与东盟的教育合作堪称典范——从学术交流计划、师生互访项目到语言共学机制和数字教育平台建设,这些实践生动诠释了如何以教育为媒,编织出紧密的区域发展共同体。”泰国教育部次长素贴·甘桑提亚表示,期盼本次会议成为中国与东盟深化合作的新起点,携手开创以人民为中心、依托未来教育之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新篇章。
“交流周持续强化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共同繁荣的纽带,希望携手推动教育、科技、文化等合作结出丰硕成果。”印尼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部副部长蒋黛兰高度评价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成果,并呼吁深化数字时代的教育创新协作。
“经过多年耕耘,这项活动已成为深化地区教育合作、促进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实现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人力资源开发和文化互鉴方面。”老挝教育体育部副部长金玛诺·蓬玛哈赛也希望与各国一道,在共建数字教育平台、智慧课堂、区域在线学习中心和联合研究项目等领域加强合作。
缅甸教育部副部长内苗兰引用中国古语“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生动诠释区域教育合作的共生逻辑,强调唯有凝聚共识、互信协作,方能实现“不让任何国家掉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时代需要怎样的国际化人才?如何加快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在交流周开幕期间举办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上,来自中国、东盟国家及其他国家的教育部门领导、高等院校领导、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从业人员,以及国际组织代表等近200位中外嘉宾,就“全球协同·教育创新——面向未来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这一主题交流互鉴,共聚国际化人才培养合力。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长学在会上提出倡议:各方要深化“协同”,共筑开放联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格局;聚焦“创新”,探索适应时代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路径;“面向未来”,构建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新生态,通过更加务实高效的行动,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唯有全球协同,方能凝聚跨越山海的磅礴力量;唯有教育创新,才能点亮通向未来的智慧星火。”全国政协委员、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崔海洋认为,教育创新需要坚持数字教育,无界融合;坚持文化互鉴,美美与共;坚持科教协同,知行合一。各方要共筑智慧教育新平台;共培青年领袖新力量;共研区域发展新方案。
交流周还发布了“贵匠工坊”品牌,这是贵州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点项目。作为“一省一策”旗舰项目,将聚焦非遗传承、数字技能、产教融合等领域,推动东盟青年就业与产业升级。
柬埔寨嘉宾向贵州开放大学赠送了当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布”。“现在,柬埔寨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汉语课程,贵州开放大学提供了优质的线上教学给我们的学生,所以我们要把柬埔寨最好的文化带到中国来,感谢他们。”柬埔寨东盟中国教育合作协会会长苏昌宏介绍道。
“我们已经和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校、柬埔寨马德望理工学校组建了‘丝路学校’,为东盟职业技能大赛提供了6个赛项的装备,制定了赛项标准,对制造业高端技能人才进行培养。”亚龙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传周介绍说。
奏多彩和鸣,谱合作新篇。18年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从教育“独唱”,发展为教育“领唱”、多领域“齐唱”。而贵州作为交流周的永久举办地,借教育搭台,在人文交流、科学研究、经贸合作等领域成效斐然。
本次交流周共计签署各类协议备忘录60多份,联合建设海外(产业)学院、联合研究院8个、互建实习实训基地6个,建设高水准职教共同体或产业教育联盟3个,持续深化教育交流合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能。(通讯员 何佼阳 本报记者 黄静)
编辑:实习生 徐晓会(辅导老师: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