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统一战线>要闻
五百年“邘新社亲”绽新枝
仲夏的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大新庄村,千年古槐亭亭如盖。遒劲的枝干下,汉族老人曹德仁与回族老友丁铁锤对坐饮茶,方言交织的笑语中,流淌着一段跨越500年的情谊——明正德年间,邘邰人县令救助大新庄村民,两村自此结为“世代社亲”。这份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基因的情谊,在焦作市政协的助力下,从历史佳话升华为新时代民族团结的“中原样本”。
深扎文化根脉 守护精神丰碑
“邘新社亲”的文化传承,凝聚着焦作市政协的使命担当。2015年,“邘新社亲”成功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背后是市政协连续3年组织专家团队30余次深入两村,从斑驳碑刻、泛黄族谱中梳理出80余件珍贵史料,推动出版《邘新社亲志》的扎实履职。政协委员在明代契约文书中发现“回汉同心,永为社亲”的盟约条款时,口述历史终获实证。
2018年,两村分获“河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市政协趁势指导建成社亲文化展览厅,陈列两村共同使用的农耕器具、清代抗匪兵器等实物。展厅中央循环播放的六集微电影《邘新社亲》,由市政协策划、本土团队制作,生动再现了邘新社亲500年风雨同舟的场景。该片于2019年被河南省政协列为民族团结专题调研案例,2023年成为焦作市委党校“三评”会教材,2024年5月更被纳入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教学体系,成为从地方到国家的文化符号。
构筑全域格局 架设团结之桥
如何让“两村经验”照亮全域?2020年8月,在市政协助推下,焦作市出台《邘新社亲经验推广实施方案》,促成武陟县小董村与乔庄村、温县南张羌村与马庄村等12对回汉村庄结对共建。“组织联建、产业联兴、文化联姻”的新机制,让“社亲模式”遍地开花。
在武陟县圪垱店一中的课堂上,学生们诵读市政协组织编写的《邘新社亲故事读本》——这是2024年5月河南省政协专题调研时点赞的“浸润式教育”实践。市政协协同省政协民宗委总结“教育筑基、社区融合、产业共富”三维模式,省政协调研组现场评价:“焦作经验实现了从典型引领到全域跃升的突破。”
协商平台的智慧更催生政策转化。在市政协月协商座谈会上,委员们提出的“推广社亲结对机制”“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等建议被采纳。其中“将邘新故事纳入干部教育体系”的建议,直接推动微电影进入市委党校课堂。
赋能时代新篇 书写融合答卷
走进马村区东苑社区,社亲文化长廊悬挂着回汉居民共庆节日的照片,共享厨房飘出羊肉烩面与油茶的香气。“以前各住各楼,现在一起办‘邻里宴’、带孩子研学,真成了亲人!”回族居民丁秀兰高兴地说。这正是市政协指导打造的嵌入式社区样板,通过“空间互嵌、服务共享、文化共融”,让民族团结融入日常生活。
经济融合则为共同体建设注入持久动力。市政协牵线两村共建“邘新坊食品有限公司”,120余名回汉群众协同作业,年产值破千万元。在博爱县秀珠小学,孩子们用纽扣拼出“中华一家亲”彩图,“我们将邘新故事开发成校本,让共同体意识在孩子心里扎根。”该校校长向记者介绍说。
“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万籽同心’的时代基因。”正如市政协主席宫松奇所言,当古槐新枝在阳光下舒展,这粒中原沃土孕育的石榴籽,绽放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璀璨光芒。
(通讯员 陈建光 本报记者 王有强 靳燕)
编辑:实习生 李军(辅导老师: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