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补贴新政将助力失能家庭“减负增能”
——委员解读我国首次以消费补贴形式支持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
民政部与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的通知》,这是我国首次建立针对失能老年群体的专项服务消费补贴制度。围绕社会各界的广泛关切,多位全国政协委员为政策落地见效提出意见建议,全力守护失能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让我们的日子多了几分底气”
“您家老李符合中度失能补贴条件!”近日,来自社区网格员的一通电话,如一缕阳光照亮了辽宁沈阳居民王秀兰一家,久违的轻松与希望在客厅里悄然蔓延。
3年来,老伴因脑梗导致半身失能,王秀兰只好辞去工作全天照料。经济压力与日俱增,日复一日的喂饭、擦身、康复训练,让她常常在深夜独自叹息。放下电话,王秀兰反复默念着网格员提到的“可以按月领取电子消费券,抵扣助浴助医等开销”,一直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
伴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持续攀升。失能老年人照护需要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和支出负担,让许多失能老年人家庭承受着较大压力。
民政部、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工作。
王秀兰告诉记者,这份补贴虽然不能彻底驱散生活的难题,却实实在在“让我们的日子多了几分底气”。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上海市委会专职副主委曹阿民关注到,这项政策旨在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保障,是我国首次在国家层面以消费补贴形式支持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
政策明确,经评估为中、重度及完全失能的老年人可获电子消费券补贴,补贴范围涵盖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急、助医等居家社区“六助”服务,以及康复护理、日间托养、机构长短期照料,更包括家属期盼已久的短期“喘息服务”。为符合条件老人提供服务的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及第三方评估机构,可按程序便捷获得结算资金。
“明确补贴对象和服务项目,是精准破解失能老人照护难题的关键。将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全面纳入,构建起立体式补贴体系,充分体现了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全面性。”曹阿民认为,这一普惠性民生政策将切实降低失能家庭照护支出压力,精准满足照护刚需。
令人欣喜的是,在构建立体式补贴体系的基础上,该政策还引入数字化管理手段,通过线上申请系统与电子消费券发放模式有机结合,有效破解传统补贴申领流程繁琐的痛点。
在曹阿民看来,“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服务转型,不仅使高龄失能群体及其家属摆脱了往返奔波之苦,更通过全流程电子留痕实现了补贴资金的阳光化监管,确保每一分补贴都实实在在用于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
政策设计兼顾科学性与便捷性的同时,落地推进的节奏与保障措施也在稳步跟进。目前,浙江、山东、重庆等7个省(市)已率先启动试点,今年底前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
“后续服务的落地仍需攻坚”
我国首次以消费补贴形式支持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这让和王秀兰一家有着相似经历的失能老人家庭倍感振奋,也更加期待好政策能够更好地落地实施。
《通知》中明确的补贴项目包括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
“对于服务机构及设施欠缺的地方而言,便捷申领并非终点,后续服务的落地仍需攻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福利会副主席张晓敏认为,政策落地的关键在于提升养老服务机构的专业照护能力。
具体而言,他建议借助补贴政策激励养老机构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院校、医疗机构合作开展护理技能培训,提升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同时引进先进照护理念和设备,实现补贴力度与服务质量的同步提升。
在他看来,着力提升养老服务专业水平的同时,还需同步构建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确保政策红利切实转化为服务效能。
对此,《通知》提出,民政部加强对地方开展项目的全链条督促指导,通过大数据比对核验等方式,对异常交易进行预警,防范虚假交易、骗补套补等行为。要通过线上线下核查等方式,加强对养老服务质量的抽查检查,防范出现虚假服务、以次充好等行为。
“从信息管理、风险防范、服务质量监管到组织实施、资金监管,要环环相扣、细致周全,为项目顺利实施筑牢根基。”张晓敏坦言,政策推广过程中,还需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因地制宜制定实施细则。
他提出,经济欠发达地区可适当提高补贴比例,减轻失能老人家庭负担;养老服务资源匮乏地区,可以通过补贴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增加服务供给,让政策精准落地。从养老政策、社会心理、照护理论和技能研究、数字技术运用等方面跨学科协同发力,为失能老人提供全链条的长期照护服务。
“在此过程中,民政部门既要当好‘裁判员’规范资金使用,更要做好‘服务员’赋能基层执行。”张晓敏表示,正如《通知》要求的,各地民政部门要安排专门力量,明确职责分工,加强人员培训,确保项目稳妥、顺利推进;充分利用“养老服务消费季”等活动,积极发挥养老服务领域社会组织作用,推动相关补贴措施家喻户晓。
“随着实施中细节的不断完善、落实力度的持续强化,补贴新政将助力失能家庭‘减负增能’。”张晓敏期待这一政策真正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切实降低照护支出压力,让每一位失能老人都能在政策暖阳下安享晚年、优雅老去。
让惠民生与促消费相得益彰
“从政策促消费视角来看,养老服务消费补贴政策的落地离不开坚实财政支撑,而资金的科学投放与高效管理更是撬动消费潜力、推动服务升级的关键。”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工商联副主席吴城告诉记者。
《通知》提出,补贴资金将通过“民政通”以电子消费券形式按自然月发放。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在购买养老服务时,可在消费券额度内按比例抵扣相关费用,既确保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又能大幅提升结算效率。
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补贴资金总体按照9∶1原则实行央地共担。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中央承担比例分别为85%、90%、95%,为政策在各地的均衡落地提供保障。
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央财政已依据全国失能老年人数量及补贴标准精准测算资金需求规模,足额预留所需资金,后续将按“预拨﹢结算”的灵活方式随项目实施进度下达各地,确保资金及时跟进消费需求。
目前,试点地区首批补助资金正按程序办理,近日即将拨付到位,为政策初期落地注入“强心剂”。
“这意味着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水平有望得到显著提升,养老服务行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吴城表示,组织实施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将进一步带动养老服务领域社会资源投入,助力养老服务行业和市场加快发展,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让惠民生与促消费有效对接、相得益彰。
在吴城看来,让财政资金真正成为撬动养老服务消费提质扩容的杠杆,需建立“资金跟着质量走、消费围着优质转”的机制,建议把机构的照护资质等级、专业人员配比、服务满意度评价等核心指标纳入资金分配依据,倒逼机构通过提升专业能力吸引消费、获取更多支持。
此外,吴城提出,要依托“民政通”等数字化平台建立补贴使用全链条追溯系统,确保资金切实流向服务升级环节;畅通老年人及家属反馈渠道,将反馈结果作为补贴调整的重要依据,形成“补贴投放—服务提升—消费认可—补贴优化”的正向循环。
“通过精准投放、质量挂钩与动态优化的资金管理模式,失能老年人得实惠,机构强能力,实现补贴、服务与消费活力同频提升。”考虑到当前养老护理人力资源区域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存在专业照护人员短缺的问题,吴城还建议,通过区域劳务协作调配养老护理资源,既助欠发达地区增收,又解失能家庭燃眉之急,为养老服务体系注入更多活力。(记者 赵莹莹)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