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用陪伴点亮孩子们的夏日时光
——中国儿基会推进实施暑假关爱服务儿童活动小记
夏日里的安徽安庆,蝉鸣织成一张细密的网,罩住了一间飘着颜料香的屋子。当大学生志愿者从“爱心行囊”里取出漆扇套装,留守儿童们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这是他们暑假里最期待的“非遗课堂”。
“让扇子靠近颜料,轻轻一转,颜色就会像梯田一样,一层叠一层啦!”只见小朋友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专注凝视着志愿者的每一个动作。轮到自己动手时,孩子们的欢笑声和志愿者温柔的指导声交织在一起,在午后酿成一汪暖融融的光。
这间屋子里流动的暖意,正是全国妇联等16部门部署暑期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推进实施“守护童年・牵手共成长”2025暑假关爱服务儿童活动的一个侧影。
连日来,和安庆一样的温暖场景在各地蔓延开来。项目联动全国高校、妇联组织、社会组织招募的2500名大学生志愿者,化身“爱心行囊”派送员来到各自家乡或社会活动实践地,为当地留守、困境儿童送去多元活动体验,陪伴他们度过一段欢乐、充实、安全的夏日时光。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河北保定易县及邢台威县等地,风筝涂色活动如同夏日里的向日葵,引得孩子们团团围拢。柠檬黄挤在橙红旁边,靛蓝挨着草绿,连颜料管上的标签都被一双双小手摸得发亮。涂完色的风筝在手里支棱着,像一群刚长出羽毛的小鸟。孩子们举着作品转圈圈,风筝尾巴扫过晒得滚烫的地面,把笑声也甩得老远。
在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麻旺镇,华东师范大学的志愿者走进小学教室,开启“趣味物理实验课堂”。听到关于电动明轮船的奥秘,孩子们的眼睛像被磁石吸住般发亮。讲解声刚落,小手就迫不及待地伸向零件箱,螺丝刀与木板的碰撞声瞬间响成一片。直到第一艘自制小船在阳光下的水槽里划出波纹,此起彼伏的“成功啦”让整个教室变成了科学的孵化场。
在山西运城绛县,大学生志愿者和结伴的孩子们在起跑线前排成歪歪扭扭的长队。“冲呀!”一声令下,像颗投入湖面的石子,瞬间搅活了整个赛场。孩子们像刚挣脱束缚的小鹿,胳膊前后甩得像风车;大学生志愿者故意放慢脚步,却被身边的孩子拽着衣角往前带。
在河北保定,来自华北电力大学(保定)的志愿者团队为孩子们开展了一场生动的消防安全科普活动。
“第一步拔下保险销,第二步对准火焰根部,第三步按下压把……”志愿者手持灭火器,每一个步骤都配合着清晰的演示,孩子们排着队轮流上前体验,在动手操作中掌握了实用的消防技能,更在心中种下重视安全、防患未然的种子。
从华北平原到西南村寨,从沿海小城到内陆乡镇,无数份真诚的陪伴如同夏日里的清风与甘泉,驱散了留守儿童的孤单,让他们的假期充满欢笑与成长的力量,更让关爱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记者 舒迪)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