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第二时间
记者观察丨天气预报到底还准不准?
“大雨转中雨,中雨转小雨,三转两转成没雨。”炎炎夏日,气候多变,本应为公众提供便利的天气预报,为何却让人感觉“越来越不准”?
其实,公众出现这样的质疑,主要是因为不同气象术语定义与公众的实际体感存在差异。以夏季频繁出现的暴雨为例,气象中所定义的“大雨”“暴雨”量级是基于24小时的累计降雨量:24小时降水量大于25毫米为大雨,大于等于50毫米为暴雨。从这一标准出发,天气预报中所指的“暴雨”,并非公众广泛认知中急促或猛烈的集中降水,持续24小时的绵绵细雨若累计雨量达标,也可以归为暴雨量级。
中国气象局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已提高到93%,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达43分钟。由此可见,公众对天气预报准确度的“误判”,一定程度上源于对气象标准的认知偏差。
随着科技进步,各类天气预测软件层出不穷,气象信息也变得鱼龙混杂。今年6月,多名重庆市民发现手机软件显示当地最高气温达43℃,窗外却是阴雨绵绵。非权威的天气预测软件采用的数据源与算法不同,会导致天气预报质量参差不齐。当非官方软件预报产生错误时,公众会在潜意识中将其归咎为气象部门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官方天气预报的信任程度。
此外,公众对天气的主观感受也会加剧认知偏差。气象预测中,各地气象台通常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站点数据作为预报基础,这就使得同一城市各区域之间的天气情况也不尽相同。正如国家气象中心主任金荣花所说:“天气预报本身是预测科学。”大风不是没来,暴雨不是没下,多数天气不是没有发生,只是没有在你所在的地区发生。
值得关注的是,气象部门正通过技术突破不断提升预报精度。近年来,我国气象部门联合多机构推进AI技术应用,先后推出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风乌”、全球首个空间天气链式人工智能预报模型“风宇”等。今年4月,“风乌”大模型更是提前3天精准预测到上海75年来最强台风,登陆点预测误差缩小至10公里量级。
在全球变暖导致天气系统愈发复杂的背景下,天气预测的难度无疑在增加,但随着技术的迭代与更新,我们有理由相信,天气预报将更精准地捕捉自然的“脉搏”,为公众生活及社会运转提供更可靠的指引。
(邢佳璐)
编辑:实习生 李军(辅导老师: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