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第二时间

九十年后,“胡焕庸线”为何依然没有过时?

2025年08月01日 08:51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目前人口发展依然趋向‘胡焕庸线’东南一侧,迫切需要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期间,全国政协常委高津表示,新发展格局下,如何破解“胡焕庸线”所凸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是改善民生环境、缩小东西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举措。

高津谈到的“胡焕庸线”在会上引发委员们热议。

今年恰逢“胡焕庸线”提出90周年。90年过去了,为何这条线依然没有过时?这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线?对于推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有哪些启示?

沉沉一线,穿南北而分疏密

学过地理的人都知道,中国有一条人口密度分界线——“黑河—腾冲线”。

这条线一头在东北的黑龙江黑河,另一头连着西南边陲的云南腾冲。这条线最早由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胡焕庸提出,因此又称“胡焕庸线”。

这条线的东侧地势平坦,以丘陵和平原为主,降水丰沛,至今仍分布着约90%的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省区市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国最主要的7大城市群均在这一侧;西侧则地势崎岖,以高山、高原为主,地广人稀,降水较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绝大多数省区市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935年,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时期,日益尖锐的人口与土地的供需矛盾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年轻的胡焕庸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呕心沥血绘出了中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图。基于此,他大胆提出了一条可以标识中国东西部人口差异的分界线——从黑龙江瑷珲(今黑河市)至云南腾冲,画一条大致为倾斜45度的直线,这便是震惊世界的“胡焕庸线”,被后人誉为“中国百年地理大发现”。

这条线有多了不起?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这样评价:“‘胡焕庸线’作为中国人口地理的核心分界线,不仅揭示了人口分布的‘东密西疏’格局,更折射出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生态及人居环境的差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更是将其称为“中国人文地理领域宝贵的思想遗产”。

90年过去了,“胡焕庸线”至今未破。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周岚介绍,“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胡焕庸线’西侧区域人口占比上升到6.5%,东侧区域人口占比下降到93.5%。但这一数据也同时反映出‘胡焕庸线’两侧区域的发展差异仍然巨大。”

近年来,“胡焕庸线”因其稳定性,学术声誉日隆。“这种稳定性,本质上是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空间差异的客观反映。”闵庆文指出,这条线以“东南43.18%的国土聚集90%以上人口,西北56.82%的国土仅承载不足10%的人口”的鲜明对比,揭示了中国人地关系的深层逻辑。

“胡焕庸线”的意义远不止于人口学和人口地理学,正如闵庆文所言:“‘胡焕庸线’不仅是认识我国人口分布基本国情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视角,也是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域文化认同与民族聚居差异的重要界线,为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生态保护与民族融合提供了核心框架。”

茫茫九州,历古今而谋均衡

面对“胡焕庸线”反映的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从西部大开发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新型城镇化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系列政策举措旨在推动共同富裕。

“当下,在全球治理面临复杂挑战、‘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稳步推进的关键阶段,有必要重新思考和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及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的‘胡焕庸线’两侧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周岚建议,将促进“胡焕庸线”两侧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重要考量纳入“十五五”规划。

周岚认为,明晰“胡焕庸线”两侧区域协调发展目标在于“质”之平衡,而非“量”之分布。一是客观认识中国的地区发展差距,尊重客观发展规律,不追求“胡焕庸线”两侧区域的人口规模、经济分布等的结构性改变,而是致力于推动两侧区域发展水平、城乡共享福利等的相对均衡和差距缩小。二是近期寻求“胡焕庸线”两侧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突破、点状聚焦。将中西部发展放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统筹布局谋划,采用差别化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及土地利用政策,支持“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的重点区域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对外开放新增长极。三是充分考虑发展的可持续性。坚持中西部地区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以及人居环境适应性提升相匹配。

“区域协调发展并不意味着区域发展的平均化,而是强调通过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比较优势,构建高效协同空间格局。”闵庆文建议,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优化资源要素在东西部的自由流通,确保区域发展差异与公共服务平等享有;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出台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配套政策,深化西部与东中部科技创新合作,从对口帮扶转向产业合作;同时,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支撑西部地区创新型产业发展,推动东南与西北半壁区域间经济社会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美丽中国中脊带”的提出,为“胡焕庸线”的突破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条以“胡焕庸线”为轴心、向两侧延伸100~200公里的带状区域,不仅涵盖了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更承载着推动东西部均衡发展的战略使命。

张连起建议,基础设施建设应与开放联动,构建“美丽中国中脊带”,沿“胡焕庸线”打造“黑河—腾冲发展轴”,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形成东北亚—东南亚贸易通道。在气候变化、“一带一路”倡议等变量中动态求解,让这条“地理国情线”转化为“协调发展线”。

“90年过去了,‘胡焕庸线’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在历史的天空中依然熠熠生辉。”周岚表示,无论是从国情认知、城镇化启示、边疆安全视角,还是从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来考量,这条线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我们一代代人接续努力,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

(记者 王晶)

编辑:实习生 李军(辅导老师: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