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热点
在历史足迹中探寻民族团结的根脉——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开展两周年之际
观众在“大一统”展厅参观 本报记者 孙金诚 摄
“琳琅满目的文物,浩如烟海的文献,都诠释着中华民族崇尚和合、追求大同的精神底色与价值底蕴,诉说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发展的点点滴滴,增强着每一名中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北京民族文化宫观众留言处,北京大学学生吴思佳郑重地写下她第三次来参观展览的感悟。
让吴思佳“三刷”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由国家民委主办,于2023年8月1日开展,目前已接待近40万观众,并通过网络直播覆盖边远民族地区。今年5月,该展览获评第二十二届(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特别奖。
在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为更清晰展现西藏、新疆发展历程和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脉络,国家民委近日又策划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西藏专展”“新疆专展”,再次掀起新一轮参观热。
▶▶▶ 让文物古籍活起来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徜徉在近3000平方米的展厅里,文物古籍交相辉映,历史现实交织融合,每一件展品仿佛都会说话,让观众很快沉迷其中。
从最先记载“大一统”一词的《春秋公羊传》,到现存最早的全本“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再到古代中国最后一部官修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大一统”展厅内,一件件文物向人们讲述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
“大一统思想倡导的‘家国天下’情怀是凝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石。”全国政协委员鄂晓梅表示,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维护国家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
从“大一统”展厅内的滇王之印、车里宣慰司印,到“西藏专展”里的白兰王印、灌顶净慈通慧国师印,再到“新疆专展”中的司禾府印、蒲类州之印,历代王朝授予地方的一枚枚官印,“印”证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轨迹。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在西藏,从汉藏语系到汉藏同源,汉藏先民有着密切的血缘、语言和文化联系。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地方政权,公元7世纪在西藏发展起来的吐蕃政权为开发西南边疆作出了重要贡献。唐朝时期汉藏和亲进一步促进了汉藏交流,至元朝,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权管辖,清朝在西藏地区的主权行使更具制度化、规范化,治理更为有效。
顺治皇帝颁给五世达赖的敕谕、彰显中央政府直接治理西藏地方政教事务的金本巴瓶、乾隆五十八年颁布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道光皇帝赐七世班禅金册……“西藏专展”中件件与雪域高原息息相关的文物无不实证: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先秦时期,新疆就已是早期中华文化圈的一部分。秦汉至明清大一统国家的演进过程中,新疆与中原的共同性持续增进。从汉代西域都护府到魏晋西域长史府,从唐代安西都护府到清代伊犁将军,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有效治理,持续强化着新疆各民族大一统的政治认同。
“桃花石”,意指中国。这个美丽的名称,东罗马史学家早在7世纪就曾使用,汉文文献则首次出现于古籍《长春真人西游记》中。1980年,在新疆阿图什县(今阿图什市)出土的喀喇汗王朝铜币背面也印有“桃花石可汗”字样。如今,《长春真人西游记》和喀喇汗王朝桃花石可汗铜币,静静地陈列在“新疆专展”的展柜中,成为“新疆自古属中华”的生动写照。
▶▶▶ 展品承载的是文化认同
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多文种合璧古籍《孟子》《御制满汉合璧易经》,成书于19世纪的托忒蒙古文《西游记》……“大交融”展厅里,一系列文物古籍充分彰显着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
从先秦时期“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到唐朝时出现“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的景象,中华大地上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从未间断,这种深厚的文化交流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众多展品中,西夏文汉文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显得很特别——书上有两种不同的文字,一侧是汉字,另一侧是西夏文。
薄薄一小册,分量却极重。民族文化宫讲解员李乾睿介绍,“按照书中序言的说法,学会‘番言’是中原团结‘番人’的重要途径;学会汉文,则是‘番人’学习中原文化的重要手段。”
边疆地区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舞台。西藏不同历史时期的各个地方政权,以会盟、结盟、联盟、封赠等形式与祖国其他地方政权交往交流交融。吐蕃王朝建立前,西藏和中原地区的经济往来就很密切。文成公主入藏后,唐朝和吐蕃之间形成的“唐蕃古道”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藏的密切联系。
北方农作物粟在西藏卡若遗址被发现,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琴与长鼓,清代西藏金丝织锦花缎福禄寿喜纹上衣礼服……一件件满载历史印痕的物件,共同见证着雪域高原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见证着西藏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藏族和其他各民族交流贯穿西藏历史发展始终这一历史事实。
大漠驼队载着汉五铢,绿洲城邦流通唐宋铜钱……“新疆专展”中,丝绸之路上出土的钱币,斑斑绿锈难掩清晰文字——这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生动注脚,见证着新疆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水乳交融。
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二胡、琵琶、唢呐等正是跟随胡乐从西域传到中原,如今成为中华民乐的代表性乐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喀喇汗王朝使用中原农历十二生肖纪年的记载等,展现出新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深层次自觉认同。
▶▶▶ 同心共绘民族团结新画卷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在“大团结”单元,一系列珍贵文物和资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深邃思想和丰富实践。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920年我国公开出版的首部中文《共产党宣言》,及此后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等版本《共产党宣言》的出版,见证了信仰与担当、使命与初心。
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推动各民族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深融入各族群众的血脉。
“天下一统”“四海一家”“礼化万方”“多彩和合”“气象万千”“团结统一”……“西藏专展”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核心主题,通过“物质文化—制度管辖—精神认同”三维叙事体系,结合西藏民主改革前后的物证图片对比,实证西藏与祖国内地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历史脉络——西藏人民要求民主改革的标语、民主改革后翻身农奴扎西卓玛的土地所有证、西藏地区减租减息实施简则与农奴阿男一家穿了3代的衣服、农奴后代喜娃梅朵的归属字据等展品,将封建农奴制与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巨大反差无声但有力地呈现给观众,任何谣言与攻击在它面前都显得如此不堪一击、不值一驳。
自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和1965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西藏不仅建立起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而且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成功地走上了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平等发展、共同繁荣进步的光明大道。藏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实现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成为管理西藏地方社会事务、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西藏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
“明月出天山”“丝路汇八方”“西域望长安”“共为‘桃花石’”“春风度玉关”……“新疆专展”紧扣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以“新疆自古属中华”为核心主题,全景展现新疆与中原“同源共生”的历史脉络。通过“实物实证﹢文献支撑﹢空间可视化”的复合叙事方式,让历史逻辑可感可触——橱窗中摆放的2015年中央代表团赠送新疆的芳尊、瓷瓶、挂毯、纪念章、音乐器材、幼教器具、纪念茶壶等,承载着中华民族大家庭对新疆人民的由衷祝贺。
“太震撼了!这些文物古籍是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精神相通的历史见证!”全国政协委员张风雷说,认真参观展览,能够更加生动具体地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深刻精神内涵。
“文物古籍是一个民族灿烂文化形成、发展的缩影和见证。”藏族青年泽让初分享参观感悟时表示,“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充分展现了民族大团结的力量所在。”
文物古籍静默无声,却凝结着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和情感,展现着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蕴含着中华民族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文物古籍静默无声,却如黄钟大吕,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传播四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
有人不远千里来京看展,有的家长看完展览又利用假期带孩子来看,有的人呼朋唤友看展打卡,有的观众“二刷”“三刷”甚至多次看展,数以百计大中小学组织学生到这里现场教学,3000多个社会团组来这里开展教育活动,超过万名民族工作者到这里学习培训……“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种子,便在这一次次历史与未来的对话中,深埋心灵深处。
“爸爸妈妈,展厅里铜鼓上的太阳纹、十二生肖等是我们中华文化符号,讲解员阿姨说铜鼓还有‘同心共振’的寓意,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少了谁都不行。”走出展厅,和父母一起来京观展的蒙古族小姑娘韩思莹迫不及待地分享着自己的收获。
“对,五十六个民族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爸爸看着小思莹深情地回答。
“以后我也要从身边事做起,为民族团结作贡献!”伴随着小思莹清脆的声音,一粒种子正在此刻悄然发芽。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