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多党合作>要闻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
“快看!青铜面具在对我眨眼!”在重庆Jovetour沉浸式艺术体验中心,中学生邱梓涵戴着VR设备,正与数字化三星堆文物进行互动。她伸手触碰虚拟展台上的青铜神树,瞬间触发了一段古蜀国祭祀场景,耳畔响起远古乐声,身旁一群“复活”的青铜人像环绕起舞。
“这就是文物拟人化系统。”九三学社社员、重庆汉米科技总经理周梦寒指着空间定位装置介绍,通过大空间算法和动作捕捉,游客能像穿越时空般参与历史事件。
体验馆里,近10台VR设备座无虚席,排队人群中“00后”占比超七成。
“五年前VR体验馆里清一色是星际探险,现在‘国风VR’已成新宠。”周梦寒向记者展示了新项目,“现在基于国产影视剧题材开发的内容,像风起洛阳、秦潮觉醒等IP项目广受追捧,暑期青少年复玩率不断增长。”
这种转变背后是技术迭代与文化需求的碰撞。周梦寒坦言,“早期VR强调视觉冲击,现在更注重文化内核的交互设计。”项目的主创团队均来自国内阿里、腾讯技术开发团队,不仅具有技术领先优势,还更了解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
“传统博物馆的‘请勿触摸’在这里变成了‘欢迎互动’。”记者亲身体验发现,三星堆VR项目设置了多个“彩蛋”,当凝视黄金面具超过3秒,会自动触发铸造工艺全息演示,完成所有关卡后,3D打印机会生成专属的文创产品。
这种深度参与模式正在改变文化传播路径,传统景区增加科技内容越发吸引年轻人喜爱。“重庆的一些博物馆也十分注重运用VR技术,让文物‘活’起来、消费‘潮’起来。”谈及VR技术的本地化应用,周梦寒介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引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VR、老地图·老重庆MR体验;三峡移民纪念馆借助VR技术,结合馆内展陈内容,将传统制盐流程和盐井沟古象化石形成的过程立体化、可视化的虚拟场景复原重现,游客可通过VR体验古代劳动人民盐业生产的流程;在云阳博物馆的新馆设计中,观众可直接用手势控制展柜光线,聚焦文物细节。
“‘00后’更渴望成为历史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周梦寒展示了一段用户视频,孩子们在VR中扮演考古学家,用虚拟洛阳铲发掘出青铜器时欢呼雀跃。
“每个定制化项目都是数字资产。”周梦寒透露,公司已与济南市美术馆、张家界市博物馆、嘉定博物馆、上海虹口文创园、长沙铜官窑合作开设体验项目,计划2年内拓展到国内200家博物馆、科技馆、文化街区、著名景区。
这些数字内容正形成新型文化产业链:敦煌飞天VR衍生出联名汉服,三星堆互动游戏授权给教育机构开发研学课程。周梦寒的团队也正基于项目IP开发相应文创产品,增加顾客的二次消费。
但新型文化产业链的模式也面临挑战。在一些博物馆,因技术团队更迭导致数字展项沦为“僵尸设备”。“我们采用‘技术﹢内容﹢运营’三轮驱动模式,就像电影IP开发,博物馆永久保有数字版权,内容方则通过‘版权创新开发﹢持续内容生产﹢场景运营分成’模式真正让文化成为产品,通过产品讲好中国文化的故事。”周梦寒解释道。
在威尼斯求学期间,周梦寒就注意到西方文化的数字化尝试。法国通过投影技术开发了沉浸式莫奈艺术展,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印象派审美,日本的teamLab新媒体艺术团队也对日本的潮流文化输出提供了国际传播场景。
“技术是通用语言,但叙事必须扎根本土。”周梦寒表示,团队正在尝试把最新的VR、XR、AR以及AI生成视频等技术应用到文化内容创作的传播中,结合当下短视频的传播方式和体验式的消费需求讲好中国故事。
在体验中心出口处,记者注意到一面数字留言墙。一条游客留言被点赞置顶:“在这里,我理解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科技让我真的‘触摸’到了时间。”或许,这正是文化“活化”的最佳注解,当年轻人开始用VR设备探索文明密码,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便在新的维度生生不息。(本报记者 黄典)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