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奋斗华章·委员风采
奋斗华章·委员风采丨王坚:做最后那个坚持下来的人
王坚在演讲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王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
7月29日,第六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包括全国政协委员王坚在内的100人获得“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
此项荣誉,于2004年首次为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设立。2009年第二届评选时,作为阿里云创始人的王坚正带领阿里云年轻的工程师,主持研发中国唯一自研的云操作系统——飞天;2019年第五届评选时,以飞天操作系统为核心的云计算服务已为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同年,王坚当选国内首位来自民营企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称号前面的‘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10个大字,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成长的殷切关怀。”在王坚看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建设者,获得这份荣誉是鼓励、肯定,更是鞭策。“‘建设者’和‘事业’的定义更超出经济和科技范畴,激励我们更好地前行,真正为老百姓生活服务、为产业发展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服务。”
坚定投身正道的事业
“这不是对我一个人的鼓励,是对我所从事事业中一批人的肯定。”谈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不可或缺的品格,王坚表示,“四千”精神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之初浙江人敢于改革、善于拼搏、不畏艰险的品质,这也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具备的。做企业必然会面临困难挑战,有些挑战甚至会很严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恪守住一个职责——做一些别人做不到的事,做最后那个坚持下来的人,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不轻易放弃。
王坚的内心,有着对技术改变世界的渴望。他认为,云时代、移动时代和AI时代,基础设施都离不开云计算。多年来,他左手执理想主义之火,照亮基础研究的无人区;右手握自主创新之剑,劈开“卡脖子”技术封锁线。这段跨越产学研的奋斗历程,既镌刻着“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学术坚守,也见证了中国科技从跟跑到领跑的战略转型。
时间回到2008年,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决策层面临关键转折:时任首席架构师的王坚主动提出一个突破性构想——自主研发基于分布式计算的云计算平台。当时国内IT行业深陷技术依赖困局,国际科技巨头垄断核心技术,国内企业尚未形成云计算认知,这一超前设想曾遭到强烈质疑。
“倘若未来中国的信息计算只能借助国外系统来完成,其潜在的风险实在不堪设想。”随着亚马逊、谷歌、微软、IBM等国际巨头陆续发力云服务,王坚和阿里巴巴董事局原主席马云均判定这已成为不可阻挡之势。事实上,面对堆积如山的海量数据,当时阿里巴巴集团的服务器也已“力不从心”。为满足庞大计算任务,王坚带领阿里云工程师启动这项被视为冒险的技术革命,从零开始建立中国自主研发的云计算操作系统,王坚团队将其定名为“飞天”。
科技创新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云计算是个机会,同时也是挑战,王坚对此深有体会:“没有现成代码、技术路线空白,到底能不能做,会不会做得起来,一切都是未知数。”2009年起,王坚带领团队从最基础算法写起,前几年系统能力和稳定性远没有达到大家的预期,团队士气也十分低迷,王坚始终秉持这样的信念:“计算必将会成为公共服务,像水电一样不可或缺。”
2013年,阿里云“飞天”系统正式上线,宣告中国云计算时代的到来,王坚当时由衷发出了“坚持你相信的,相信你坚持的”感慨。在云计算这块新土地上,王坚带着一群有理想、有坚持的年轻人,用十余年时间让中国企业用上了自主研发的云计算系统,让中国云计算与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不把困难留给下一代
“从某种意义上讲,阿里云‘飞天’系统这一构想的实现,也间接改变了社会对民营企业的认知。”王坚说,从国产AI大模型风靡全球,到人形机器人震撼世界,这些都清晰地印证了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企业在“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链条创新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过去6年确实极不平凡,不少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技术,大多源自民营企业。这充分展现了民营企业奋发向上的韧性与蓬勃生机。特别是此次会议的召开,赋予民营经济稳健发展的底气。”
2019年,王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也是自我国实行院士制度以来,首位具有民营企业背景的院士。王坚的当选,也为更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民企科学家脱颖而出打开了大门。2023年7月起,王坚又多了个新身份——之江实验室主任。他正带领之江实验室落实“三体计算星座”的构建,把算力送上太空,将太空变成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赛道。从目标立项到首发成功,全程用了不到9个月。在王坚看来,之江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在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下,以超常规态势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由民营企业科技工作者担纲主任一职,要为助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蹚出一条新路来。
长期从事云计算工作,王坚深知中小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和主力军的重要性。“中小企业是创新的源头,能办大事。大企业的挑战是要能够接纳、拥抱创新。”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王坚在履职中常把推动“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中小企业成为科技创新重要主体”等作为发力点。他还发起“2050”科技活动,以“年轻人因科技而团聚”作为愿景,给更多科技青年提供交流创新成果、畅聊未来愿景的空间,培养解决真问题的青年科技人才。
“如何在不增加自然资源消耗的情况下提升生活水平,这是算力革命给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提出的新课题。”在王坚看来,以算力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正在将人类带入一个全新时代。“城市资源及时调配好,把城市大脑构建到位,让算力发挥最大效能,城市在资源消耗上就能实现减少。”王坚曾为江西省南昌市提出如何利用城市大脑来提升城市公共资源使用效率的建议,以“交通不限行”作为“城市大脑”首个重要场景,聚焦车辆限行影响群众出行权益、生活幸福指数和经济活跃度的问题。南昌于2020年12月成为全国首个取消限行的城市,并做到了“车辆不限行,交通不拥堵”的双重效益,王坚也于2021年获“南昌市荣誉市民”称号。作为南昌、杭州等多个城市“城市大脑”总架构师,他期待能引导相关企业推进城市大脑实现智能化升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挑战,不能把困难和问题留给下一代。”如今的王坚继续奔走在科研一线,于他而言,技术革命如星河奔涌、从无终点。中国科技人的使命,便是以赤子之心为炬,锚定创新首位战略,在自主创新这条正道上一往无前。
(记者 付振强)
编辑:实习生 李军(辅导老师: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