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聚焦

以“五个更加注重”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08月04日 11:24  |  作者:高志民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十四五”时期,我国海洋经济突破10万亿元大关。近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如何实现我国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关键要解决哪些问题?长期关注海洋经济发展的全国政协委员们认为,“五个更加注重”是新发展理念在海洋领域的生动实践,只有坚持以“五个更加注重”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下一步重点就是找关键抓落实。

▶▶▶ 以创新为利刃,协同突破发展瓶颈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海洋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引领是引擎、是关键。”全国政协委员、“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认为,必须加大对海洋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在海洋能源开发领域,我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要实现进一步突破,仍需攻克诸多技术难题。

“我们要加快海上风电技术的创新升级,分类布局近海、远海的风能利用,配置不同的储能、传输技术方案。同时,要加强对海洋能的综合开发利用,如潮汐能、波浪能等,这些能源的发展潜力巨大,会对近岸地区电力供应、深远海动力支持产生规模化效益。”为推动相关技术发展,叶聪建议,设立专项科研和产业紧密结合的投资基金,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推动海洋能源产业规模化、可持续发展。

“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多样,蕴含着许多具有特殊药用价值的成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郑裕国长期致力于生物制造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成果斐然。在他看来,海洋经济要实现质的飞跃,必须坚定地迈向全球前沿,以创新为利刃,突破发展瓶颈。

从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切入,郑裕国指出,海洋生物资源是一座亟待深度挖掘的宝库。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为海洋药物研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然而,目前对海洋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众多潜在的药用价值等待被揭示,海洋药物的规模化生产技术亟须提升。

“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海洋生物医药研发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科研基金,吸引顶尖科研人才汇聚,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通过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优势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转化进程。”郑裕国介绍,利用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对海洋生物中的活性物质进行人工合成与结构优化,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的创新药物,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与瓶颈问题,实现海洋生物药物的绿色、高效生产,提升我国在全球海洋生物医药市场的话语权与竞争力,为海洋经济培育新的增长极。

“应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深入研究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加大对海洋药物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建立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平台,吸引国内外优秀科研人才和团队,提升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郑裕国表示,“通过科技创新,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有望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 以生态保护为底线促进“人海和谐”

“我国管辖海域是典型的陆架边缘海,近岸海域生态系统易破坏、难修复。”全国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胡松琴认为,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根基,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才能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

在海洋污染治理方面,需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排污等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行为。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山东省委会副主委、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秦松指出,“建立完善陆海统筹的海岸带环境监测体系,利用卫星遥感、无人监测船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对海洋环境的实时、全面监测。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陆海联动的污染协同治理体系,加强信息共享与协同治理,提高海洋污染治理效率。”

“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海洋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推动绿色发展。通过种植红树林等措施,恢复滨海湿地生态功能,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全国政协委员张海文建议:“鼓励发展生态友好型海洋产业,如生态渔业、绿色航运等。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减少渔业养殖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推动航运业节能减排,采用新能源船舶,降低碳排放。通过绿色发展,实现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 “合作共赢”拓宽海洋经济发展维度

“积极参与国际海洋科研项目,共享科研成果,共同应对全球性海洋问题。鼓励我国涉海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海洋市场竞争,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拓展海外业务,提升我国海洋经济的国际影响力。”郑裕国认为,海洋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加强开放合作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应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海洋秩序。在国际合作方面,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在海洋科研、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要吸引国外先进的海洋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引进来’,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例如,在海洋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可与国际石油公司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效率。在区域合作方面,要加强沿海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教授李颖认为。

“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加强沿海地区在海洋产业布局、港口建设、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合作。”李颖建议,“构建沿海区域海洋经济协同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整体发展水平。通过共建港口群,优化港口资源配置,提高港口运营效率,促进海洋贸易繁荣。”

▶▶▶ “产业更新”催生新增长点

“随着时代发展与市场需求变化,创新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培育新型业态,成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现代海洋牧场集生态、养殖、休闲、碳汇等多功能于一体,将养护渔业资源与修复生态环境相结合,是最好的可持续渔业模式之一。”全国政协委员高雨呼吁,加快推进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打造高质量“蓝色粮仓”。

“还要积极探索‘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洋旅游﹢文化创意’等融合发展模式。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推动其规模化发展。在海洋旅游与文化创意融合方面,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高雨建议:“还要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如海洋主题民宿、海洋文化演艺、海洋文创产品等。将海洋文化与旅游、休闲、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独具魅力的海洋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海洋旅游的文化附加值,吸引更多游客,促进海洋旅游产业升级。”

“海水淡化具有产水稳定、水质优良、建设规模灵活等特点,已发展成为沿海缺水国家及地区的重要新增水源。随着技术进步、应用规模扩大和运维水平提高,海水淡化成本明显降低,并且与长距离调水相比,海水淡化具有投资少、不淹地、不移民等优势,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李琳梅表示,2024年全国海水冷却用水量1883.36亿吨,比2023年增加了29.57亿吨。

“此外,海水淡化核心技术广泛应用于传统水源提质改造、工业废水处理、中水回用等民生领域,对增加水资源量、改善水环境、修复维护生态环境具有显著作用。将海水淡化作为新水源,纳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范畴,享受水利工程同等待遇,统筹纳入国家水网工程建设。”李琳梅建议。

编辑:张准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