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与委员同访·看今昔巨变

洛川会议旧址——

红色热土果飘香

2025年08月06日 07:52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360截图20250806075120854

吕会刚委员(左)在洛川会议召开的窑洞内向本报记者讲述历史。

院落松柏苍翠,地面纤尘不染。盛夏时节,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冯家村,洛川会议纪念馆古朴的门楼上那颗鲜红的五角星,在湛蓝晴空的映衬下,闪耀着历史的光芒。

“很多人知道洛川,正是因为88年前那次决定民族命运的重要会议。”说话的是土生土长的洛川人吕会刚,他不仅是洛川县政协委员、县政协文史委主任,更是一位科班出身的历史学者。提起洛川会议,他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道。

步入纪念馆,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吕会刚的声音带着历史的回响,“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洛川会议。”

“当时大部分红军主要将领都驻扎在三原、富平、泾阳一带。”吕会刚说,洛川会议之所以选择在冯家村召开,是因为这里介于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和红军前方指挥部泾阳县云阳镇之间,亦处于西安与延安之间,交通便利,利于中央领导和红军将领往返。

眼前是一个黄土围墙环绕的小院。迎面是两孔窑洞。“这里原是村民冯建勋的私塾学堂,桌椅板凳齐全,便于开会使用。”吕会刚指着窑洞介绍,“左边是会议期间毛泽东同志的居所,右边就是召开洛川会议的会议室。”

走进这孔作为会议室的窑洞,地面坑洼,几张学生课桌拼成的会议桌静默无声,仿佛仍在见证那决定历史的时刻。吕会刚讲述道,参加会议的共有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及红军将领22人。会议由张闻天主持,毛泽东作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还决定组成以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周恩来为副主席的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改编后的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先后从韩城芝川渡口渡过黄河,开赴抗日前线。

洛川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正式形成,照亮了全民族抗战的前进方向。

在洛川会议精神指引下,平型关首战大捷、雁门关奇兵伏击、百团大战震惊中外;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水上游击战……全民游击战争遍地开花;敌后抗日根据地从无到有,遍布华北、华南、华中,抗日武装力量日益壮大。

这场在全民族抗战史上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会议,已将红色基因深深熔铸于洛川的血脉之中。据纪念馆讲解员冯杨介绍,现在洛川会议纪念馆年均接待游客10万人次,许多人不远千里而来,学习历史、缅怀先烈。

历史硝烟散尽,精神薪火相传。洛川会议点燃的奋进火炬,化作一代代人接续奋斗的强大动力。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催生出了耀眼的“绿色奇迹”——洛川已崛起为享誉世界的“苹果之乡”

洛川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完全符合苹果生产的7项优生指标。依托这方沃土,经过世纪之交的品种革新,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技术升级与产业转型,洛川苹果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县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53万亩,农民人均果园3.3亩,苹果总产量达112万吨,苹果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50亿元大关。

在交口河镇京兆村,放眼望去,果园连片,枝头挂满了白色的苹果纸袋。“一个纸袋,就孕育着一个香甜的希望。”当地33岁的“果二代”韩国红正和家人一起精心照料着25亩果园。“我们家种苹果30多年了,现在靠着这些‘金果果’,每年能有二三十万元的收入。”韩国红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家里两辆车,一辆自己用,一辆雇人跑出租。孩子就在附近上学,一家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一旁的京兆村委会副书记吴高德补充道:“现在村里人生活都不错,不仅新房子盖起来了,不少家庭都有好几辆车呢!”

小苹果何以成就大产业?因为洛川构建了一套强大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支撑:科技研发链持续引进选育全球600多个新品种;矮化密植链推广“宜乔则乔、宜矮则矮”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冷库仓储链实现65%苹果的“错峰销售”;分级分选链引进42条4.0智能选果线,为苹果做精准“内外科体检”;加工制造链吸引55家果筐、果网、纸箱等关联企业和10家果饮、脆片加工企业落户,年加工能力超7万吨;物流营销链建成覆盖县、乡、村的三级高效配送网络,电商累计销售苹果14.36万吨……“八链同构、三产融合”现代苹果产业体系已成为洛川苹果的核心竞争力。

面向未来,洛川目标清晰:2025年,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洛川苹果”品牌价值向千亿元大关冲刺,苹果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80亿元,农民人均苹果收入超过2万元。

昔日,革命先辈在洛川窑洞中运筹帷幄,点燃民族救亡的火种;今日,老区人民在广袤果园里辛勤耕耘,收获幸福生活的甘甜。洛川苹果这张“金名片”越擦越亮,红彤彤的苹果真正变成了致富的“金果子”。纪念馆门楼上的红五星与漫山遍野的苹果交相辉映,共同诉说着这片红色热土上,精神传承与产业振兴的动人故事。(本报记者 路强)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