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春秋>奇闻轶事
钱穆的10年乡村小学教师生涯
国学大师钱穆在35岁之前一直担任中小学教师,其中从虚龄18岁起,在家乡当了10年的乡村小学教师。10年间,他被时代浪潮推向思想革新的前沿,在传统学术根系与现代思潮冲击之间探索寻觅,以“日知其所亡”的开放心态吸纳新思想,同时以“温故而知新”的定力守护文化根脉。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就读于南京钟英学校的钱穆被迫辍学。1912年春天,经远房亲戚钱冰贤介绍,年仅18岁的他应聘到无锡城外的秦家水渠三兼小学任教。
据钱穆本人回忆,1912年初,他独自赴地处水乡的三兼小学校,“舟泊离水渠外半里许”。该校分高初两级两个班,学生共约50人。他主要负责高级班,教授国文、史地、英文、数学、体育、音乐等多门课程,每周授课时长高达36小时。首次任教,钱穆凭借自身扎实的知识储备,将每一门课都讲授得十分精彩。他在国文课堂上旁征博引,引导学生领略古典文学的魅力;在史地课上生动讲述古今变迁、山川地理,拓宽学生视野。
当了小学老师的钱穆“念自此升学绝望,一意自读书”,于是一边教书,一边刻苦攻读。他先读完《孟子》,在家里从父亲遗物中发现《史记》一书,又发现毛大可的《四书改错》,便精心钻研,由此了解清代乾嘉诸儒及其学术。校主秦仲立家藏书丰富,钱穆借阅秦家藏书,接触到西方思想,如严复翻译的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穆勒的《名学》等,极大地开阔了眼界,也为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更深厚的基础。
1913年,钱穆离开三兼小学,转入荡口镇(今无锡市锡山区)的私立鸿模学校任教,主要负责高级班的国文与史地课程,每周授课18小时。鸿模学校规模完备,藏书丰富,让他得以广泛涉猎各类书籍。钱穆当时梦想考进北大,因而熟读了夏曾佑编写的北京大学教材《中国历史教科书》,后来在北大讲课时常以此为据。
1914年夏,经同事邀请,钱穆前往梅村镇(今无锡市新吴区)的县立第四高等小学任教,每周教课仍为18小时。他讲课生动活泼,一次县督学听课,被其精彩讲授打动,事后撰文发表,让他声名渐起。
尽管乡间教书工作繁杂,但钱穆仍坚持读书。他效法古人“刚日诵经、柔日读史”的方法,科学安排时间,定于每日清晨必读难读之书,夜晚读史书,上下午则读一些闲杂书。其间,他精读了《马氏文通》,并仿照体例撰写了《论语文解》,于1918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他出版的第一部著作。
1919年,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来华讲学。他的观点与中国传统教育不同,吸引了钱穆的注意。当年秋,钱穆为进行幼儿教育改革试验,放弃条件较好的县立第四高等小学教职,毛遂自荐应聘到泰伯市(当时设置的县辖市,今无锡市新吴区)立第一初级小学担任校长。
他在泰伯市立第一初级小学推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举措。如在旧学国文之外,增设理化、音体等新学课程;废除体罚,遇事循循善诱;将课程规章生活化,学生生活课程规章化;废除体操、唱歌课程,但每天上下午安排全体师生参加体操、歌唱活动,作为每日全校师生的共同必修课;采用白话文自编高年级语文教材,以剧本对话形式让学生上台表演。
在泰伯市立第一初级小学的教学中,他的生活化作文课教学尤为出彩,对今天也很有启示意义。他曾在《师友杂忆》中介绍,自己告诉学生,“出口为言,下笔为文。作文只如说话,口中如何说,笔下即如何写”。他让学生静听穿松针而过的松风,感受与平日所闻风声有何不同;让学生排坐楼上廊下看雨,比较黄梅雨与其他雨的不同,然后写出作文。还让学生讲述听闻或目睹的故事,介绍附近的名胜古迹、桥梁寺庙,“择其最动人者,或赴其处踏看,或径下笔”,学生都很踊跃,认为作文是日常人生中一大乐事。半年后,四年级学生毕业,“最短者能作白话文两百字以上,最多者能达七八百字”,且都文从字顺、条理明畅。
担任小学教师期间,钱穆发表了多篇对教育教学思考的文章。从1919年年末起,他在《教育杂志》上连续发表《废止学校记分考试议》《研究白话文之两面》《中等学校国文教授之讨论》等文章,还在其他报刊上发表《中等学校的国文教授》《指导中等学生课外读书问题之讨论》《编纂中等学校国文科公用教本之意见》等文章。这些文章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国文该如何教”这一问题。
1921年,当地乡绅筹建泰伯市立图书馆,选定市立第一初级小学东面地块作馆址,由钱穆担任筹备主任。1922年元旦,图书馆正式开馆,钱穆担任馆长。据1931年统计,该图书馆藏书6600多册,为无锡四大图书馆之最。
1922年秋,钱穆辞去泰伯市立第一初级小学校长及泰伯市立图书馆馆长之职,到无锡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任教。一个月后,经同乡施之勉推荐,28岁的他应聘至厦门集美学校,此后8年,先后在厦门、无锡、苏州等地担任中学教师。1930年,他由比自己大两岁的顾颉刚推介,北上受聘燕京大学国文讲师,从此正式跻身学术界。(李清)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