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春秋>奇闻轶事
郭沫若考证“天涯”
海南三亚市西南23公里处的海滨,两块巨大的石壁面海背岭,上面分别镌刻着“天涯”和“海角”。其中,“海角”系海南澄迈籍抗日将领王毅于1938年1月8日在崖县马岭村举行“六千黎民歃血会盟共赴国难大会”时所题,“天涯”相传由宋代文学家苏轼题写。
1961年2月4日,郭沫若第一次游览天涯海角时,同行人员介绍,“天涯”是苏东坡谪居海南时题写的。郭沫若将信将疑,认为它与苏轼的字体相去甚远。由于时间紧,郭沫若未及细细考证,便匆匆离开了。
1962年1月中旬,郭沫若再次来到“天涯”二字的巨岩前尽情欣赏。回到住所后,中共崖县(今三亚市崖州区)县委请郭沫若帮助点校已然残破的《崖州志》(清光绪三十四年版),郭沫若欣然允诺。校阅时,他在卷二十二“杂志·金石”中发现一条记载,称“天涯”石刻是清代雍正年间的崖州知州程哲所书,但具体时间因书籍破损分辨不清,因此,他只能暂以三个空格,即“雍正□□□”替代。
1月16日上午,郭沫若第三次来到“天涯”石刻处,他让随行人员搭起一个高大的竹架梯,登上圆岩石壁,用手反复触摸被风雨剥蚀殆尽的残迹,经仔细校辨,终于识别出“天涯”旁边的落款,左侧为小字“程哲”,右侧为“雍正十一末”,他据此得出结论:“天涯”二字由雍正年间的崖州知州程哲所书,镌刻的时间为“雍正十一末”(1733年)。
后来,郭沫若将自己在海南的考察之行写成散文《天涯海角》,发表在1962年2月20日《羊城晚报》的“花地”副刊上,记述了他在海南三游“天涯海角”的见闻和感受,以及考证“天涯”二字的经过。
然而,1984年,崖县有关部门在对“天涯”题刻进行“循字刻深”并“加填丹青”时,海南文博专家在拓片上发现,“天涯”右边的落款为“雍正丁未”(1727年),据此纠正了郭沫若当年考证为“雍正十一末”(1733年)的结论。(周惠斌)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