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两岸>资讯
上半年两岸经贸升温,台商扎根大陆信心坚定
第二十七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期间,“万商云集 有福之州”全球招商大会举办,共签约80余个项目、总投资超1300亿元。
2025年上半年,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数据格外亮眼,展现出两岸经济融合的强大韧性与活力。然而,民进党当局却背道而驰,不断鼓噪“脱钩断链”,试图人为割裂两岸紧密的经济联系。但事实胜于雄辩,台商对大陆投资热度不减反增,两岸贸易额持续攀升,民进党一系列政治操弄不仅未能撼动两岸经济融合的根基,反而因“媚美跪美”导致台湾产业深陷困境,彻底暴露其逆经济规律而行的荒谬本质。
两岸经贸逆势上扬,合作成果斐然
经贸交流是两岸关系的“压舱石”与“推进器”,既是连接两岸同胞利益的纽带,更是抵御政治干扰、维护关系稳定的坚实基础。
从利益联结来看,两岸经贸的深度融合早已超越简单的贸易往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生态。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前6个月,两岸贸易额达1477.8亿美元,同比增长11.4%。其中,大陆从台湾进口约1087.04亿美元,增长12.5%;大陆向台湾出口约390.76亿美元,增长8.5%。仅6月单月,两岸贸易额就有241.15亿美元。这样的增长态势,即便在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也显得格外突出,充分证明了两岸经济合作动力强劲,产业链供应链稳固。
从具体产业合作来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台企表现活跃。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典型代表,这家深耕大陆20年的台企,从传统摩托车车灯起步,如今已转型为新能源汽车智能车灯核心供应商,其技术迭代始终与大陆市场同频共振。在2025两岸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发展对接会上,多家台企积极对接大陆整车厂及核心零部件厂,寻求融入领先全球的大陆新能源汽车供应链。这种产业融合,不仅为台企开拓了广阔市场,也助力大陆新能源汽车产业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实现了互利共赢。
在农业方面,两岸合作同样成果丰硕。福建漳平台创园的鸿鼎农场开发有限公司,其董事长李志鸿直言,“台湾农业的出路在大陆,台农的春天也在大陆”。鸿鼎农场凭借“台湾技术﹢大陆场景”的模式,成为海峡两岸高优精致农业的“样板”,带动了当地茶叶产业发展,也为台湾农业技术与经验在大陆的落地提供了成功范例。
政策层面,大陆持续发力,不断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31条措施”“26条措施”,到助力台胞台企发展的“11条措施”和“农林22条措施”,再到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一系列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两岸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在福建,台胞台企享受到了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试点便利,金融支持也更加有力,这极大地增强了台商在大陆投资兴业的信心。
大陆经济韧性强劲,民进党当局“唱衰”破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史可以说也是西方各种唱衰论调不断被证伪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世界观察》杂志发表文章《谁来养活中国?》,称中国快速发展将导致“粮荒”,给全球造成冲击,部分外媒随后以此大做文章。1990年,《经济学人》也曾发文称“中国经济已经陷入停滞”。
为了配合西方搞意识形态斗争,更为了搞“台独”和“去中国化”,民进党当局长期以来将政治凌驾于经济之上,炮制“大陆市场不可靠”“两岸产业链需切割”等论调,甚至通过政策诱导台商转移投资。但台商的实际选择,成为击碎这一幻梦的最有力证据。
从投资数据看,台资深耕大陆的态势从未动摇。从投资数据来看,尽管民进党当局极力干扰,但台商对大陆投资热情依旧高涨。2025年第一季度,台湾上市、上柜公司大陆投资获利1156亿元新台币,创历史同期新高,这表明大陆依然是台商台企稳定、安全、可为的投资目的地。
从贸易数据和产业合作现实看,两岸经济相互依存度极高,难以分割。台湾是外向型经济体,大陆是其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以台湾半导体产业为例,虽然民进党当局鼓噪“去中国化”,但产业对大陆的零部件供应依赖、市场依赖依然严重。而且,台湾传统产业利润微薄,更离不开大陆市场和产业链协作。若强行“脱钩”,台湾经济将遭受重创,失去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
“十几年前甘肃的交通物流与产业配套还不够成熟,如今已与东南沿海差距大幅缩小,这种变化背后是台商对大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坚定看好。”近日,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简称“全国台企联”)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暨第十二届“台商陇上行”活动在兰州举办,350余位台商代表循着丝绸之路足迹考察甘肃,全国台企联荣誉会长丁鲲华感慨万千。
台企深耕大陆顺应经济规律,符合两岸同胞共同利益
不可讳言,近几年确实有少数台资企业因为受到中美经贸战和民进党当局“新南向”政策的蛊惑,而从大陆前往东南亚和印度投资,但近两年来台商对东南亚投资不仅未能降低对大陆依存度,反而因当地产业链不完善、市场规模有限,而出现“绕一圈返陆投资”的现象。
一位去年底刚从某东南亚国家撤资重新投资祖国大陆的台企负责人林先生坦言,无论从经济规律和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台企调整投资布局、选择深耕大陆市场,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是大陆超大规模市场的吸引力。大陆拥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消费潜力持续释放,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需求空间。尤其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内需市场的稳定性和成长性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二是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大陆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再到物流配送,各环节高效协同,能够为企业提供强大的配套支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运营效率,这是东南亚、印度等地目前难以替代的。
三是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大陆不断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依法保护各类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为包括台企在内的企业提供了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四是两岸同文同种的天然便利。两岸文化相通、语言相同,在商业沟通、管理模式、市场理解等方面存在天然优势,有助于企业快速融入当地市场,减少沟通成本和文化隔阂。
五是疫情后经济复苏的韧性与潜力。近年来,大陆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即使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依然保持稳定发展,为企业提供了可靠的发展预期。
此外,部分台企在东南亚、印度等地投资时,还面临产业链配套不足、物流成本较高、市场成熟度有限等挑战,基于综合效益考量调整布局,最终还是回到祖国大陆。
全国台企联会长李正宏表示,台企之所以无视民进党当局阻挠而深耕大陆,主要原因还在于大陆始终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坚定支持台企在大陆发展,持续为台企办实事、解难题,推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这种融合符合两岸同胞共同利益,是顺应经济规律和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也为台企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记者 高杨)
编辑:彭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