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第二时间

记者观察丨韧性城市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2025年08月08日 08:53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天津蓟州:防汛抗洪工作有序进行(1)(7908511)-20250808085011

图为7月28日拍摄的天津市蓟州区下营镇下营村受暴雨及上游来水影响受损的桥梁和道路。    新华社发

岷江之畔,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堤已守望2000余年。李冰父子“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箴言,与北宋苏轼在徐州率民筑堤建楼时播撒的“邻里互助”精神火种,共同熔铸为中国城市最早的“安全基因”。这些跨越时空的古老智慧揭示着一个真理:城市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否在风雨后依然挺立,能否在伤痛后快速“自愈”—这便是“韧性”的力量。今天,当“韧性城市”成为新时代的追求,我们仿佛手握历史的丝线,穿起现代的银针,精心绣制一张守护万家灯火的安全网。

韧性城市长什么样?想象一下:台风过境,树木倾倒但根基未损;暴雨如注,街道却不见“水漫金山”;突发状况下,社区秩序井然;灾害消退后,生活快速回归正轨……这就是韧性城市的生动图景。它意味着,城市兼具“扛得住”与“恢复快”的能力。理解这份韧性,才能将它真正织入现代城市的肌理。

韧性,始于远见。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蓝图上,2035年的目标是:生态空间占比约40%。这不仅仅是数字,更是在城市中预留的“呼吸孔”—湿地、绿地构成一张巨大的“天然海绵”。当极端暴雨来袭,它们能像一块块“吸水棉”,有效调蓄雨水,让城市运行免受“内涝”之苦。

再看深圳前海地下管廊,它不满足于“够用就好”,而是瞄准“百年大计”。结构强度、防水等级等方面立足长远,更前瞻性地预留智能设备接口,确保建成后能兼容最新的物联网技术,规避“建成就落后”的窘境。这些实践印证:城市韧性绝非临阵磨枪的应急之举,而是着眼百年的系统布局。

韧性,还需“软实力”。“平急两用”的巧思,赋予安全网收放自如的弹性。湖北12个县市区的社区里,一种“变形金刚”式的应急服务驿站正在试点。平日,它是安全知识传播中心和物资咨询点,一旦突发状况降临,便迅速“变身”为应急物资储备前沿和响应第一道防线,显著提升灾害初期处置能力。上海浦东“城市大脑”则展现了技术层面的“平急融合”智慧:从日常交通调度、城市管理,到汛期应急指挥、突发事件处理,皆可无缝切换。开放的数据平台持续汇聚多领域实时信息,使系统能精准适配城市风险的动态演变。这种“一份投入,双重价值”的设计,让安全建设从被动的“挡箭牌”,悄然转变为日常的“守护者”。

技术则让这份守护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极大提升了预警与响应速度。在北京,强降雨预警系统能在暴雨来临前的1~3小时,将警报精准“推送”到每一条街道。“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自然灾害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有效救助时间压缩至10小时内。

然而,再精密的“网”与再先进的技术,也需千万双手共同编织。当下,部分公众对韧性设施存有误区:或视其为“闲置摆设”,或认为安全是“政府事务”。殊不知,你我皆是韧性城市的“命运共同体”—既是受益者,更是建设者。主动学习防灾知识、熟悉避难场所、参与社区演练……这些看似微小的“举手之劳”,恰是加固城市安全网的重要丝线。

回望都江堰的千年守望,审视当代城市的创新实践,长远目光始终是韧性城市建设的核心密码。当古老智慧与现代思维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与全民参与形成合力,这张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活力的城市安全网,必将越织越密。它守护的,不仅是钢筋水泥,更是亿万居民那份生生不息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马嘉悦)

编辑:实习生 李军(辅导老师: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