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协商建言
源头减量 末端提效 推进建筑垃圾治理
建筑垃圾已成为我国城市单一品种排放数量最大、最集中的固体垃圾,约占城市固体废物总量的40%。近年来,治理虽然取得成效(如施工阶段单位面积垃圾量下降,资源化率提升至40%~50%),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今年6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建筑垃圾治理的意见》发布,对建筑垃圾的源头管理、运输监管、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围绕这些方面,建议:
一、 推进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
国外学者研究认为约1/3的施工建筑垃圾是因设计阶段未考虑减量化而产生的。为此建议:一是明确建设方的费用负担,根据“谁产生、谁负责”原则,将建筑垃圾减量化和处置产生的费用列入工程概算。将减量化的目标和措施列入招标文件和合同文本,并监督落实。二是加强减量化技术研究与设计引导。推广利于减量的建筑形式(如装配式、模块化建筑等)。编写减量化设计指南,指导建筑设计人员。三是落实施工阶段减量专项方案。强化现场垃圾分类,并与下游处置方式关联,细化分类目标。
二、 推进建筑垃圾末端资源化。
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过程需要有关各方信息共享和协同处理,但目前还缺乏平台。如施工方付费给运输方,后者为降低成本,常选择填埋而非资源化处理。再生产品(如骨料、混凝土、砖)因品质、价格等缺乏竞争力,销售困难。为此建议:一是完善全链条管理与协同机制。明确各环节主体责任,建立信息共享协同平台。二是根据因地制宜、超前预测原则合理布局资源化设施,实施特许经营政策。三是强化政策支持。强制规定新建工程使用再生材料的最低比例,政府投资项目优先采用并纳入设计。完善激励机制,如对资源化企业减免税费、给予处置费补贴等。四是提升再生产品竞争力。支持企业研发新工艺、新设备,增加产品种类,提高质量。鼓励产学研合作解决技术问题,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作者系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原总工程师毛志兵)
编辑:实习生 徐晓会(辅导老师: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