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滚动资讯
鲁东大学“广秀”志愿服务队赴井冈山激活乡音助振兴
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语言文字工作承担着重要使命。为响应国家推广普通话号召,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语路同行、鲁利童辛、青衿薪传三支“广秀”志愿服务支队追寻井冈山的红色足迹,深入其周边地区。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乡村振兴的画卷正被一群“最可爱的人”用心描绘。他们或是革命先辈的后代,或是传统技艺的守护者,或是乡村发展的领头雁。
桃香出山:乡音转码拓销路
马源村的袁贵福,这位守护祖辈土地的耕耘者,辛勤种植着井冈山黄桃等特色农产品。交流中,服务队了解到,如同许多深山里的农户,他也曾面临着“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面对潜力巨大的线上市场,袁贵福犯了难,浓重的客家方言让他在直播镜头前局促不安,产品介绍磕磕绊绊,与天南海北的客户沟通更是障碍重重。“好东西卖不远、卖不上价”一度成为他的心病。为此,成员们聚焦电商场景,重点提升袁爷爷的普通话水平,特别是直播话术和产品介绍能力,并鼓励他将井冈山的红色故事与绿色产品相结合。“我们现在天天发货,就像这个黄桃,今天我的直播间就卖了近50箱,刚刚还收到你们山东的订单呢。”他拿着快递单,高兴地向团队成员讲述。真挚的情感加上独特的红色背景故事,让他的黄桃更具吸引力,订单也从周边市县扩展至全国各地。
图1:向袁贵福讲解直播话术
糍粑通途:糍粑打出致富路
“以前我们只晓得讲客家话,当年的村里人又少,我们神山村的农民也不晓得怎么卖农产品,自从总书记来以后,这里的交通也便利了,游客也多了,我也慢慢会讲一些普通话了。”神山村的李宗吾感慨道。服务队循着总书记的足迹来到这里,见到了曾与总书记一同打糍粑的李宗吾。我们了解到,神山村虽然名气在外,但方言讲解常让外地游客难以理解,既影响体验深度,也阻碍产品推广。成员们拉着他的手,帮助他将“与总书记打糍粑”的故事讲述得更加生动规范,教他学习用普通话介绍糍粑的历史渊源、传统工艺和独特吃法。这使游客听得懂、记得住,让游客不仅看热闹,更懂了门道,购买意愿也提升了许多。
图2:成员与李宗吾合影
红音筑梦:规范解说传薪火
在群山环抱的柏露村,红军后代江传亮常常在村史馆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前凝望。身为原支部书记和红军后代,江爷爷肩负着发展村庄与传承红色历史的双重使命。在他的带领下,柏露村的村史馆参观人数和游客停留时间显著增加,红色研学团队纷至沓来,带动了村内民宿、农家乐的兴起。同时,采访中成员深切感受到,新时代红色故事的传播呼唤更专业的讲述能力,这正是江传亮面临的挑战。为此,推普的核心目标正是帮助他精进技艺,助力他成为柏露村红色旅游最闪亮的名片。成员认真学习村宣传片,深入挖掘照片、文物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与动人故事,以协助他将那些零散的故事,提炼升华为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精神主题,将柏露村的红色故事讲述得更加荡气回肠、直抵人心。
图3:成员在江传亮家中挖掘资料
乡音新语:草鞋踏出传承路
“我的爷爷当年就是给井冈山红军编草鞋的,他们当年全是自发给红军送草鞋。现今很少有孩子愿意学习编草鞋了,我的孩子也不太会编。”陈传生拿着自己编的草鞋语重心长地说,“草鞋是需要传承的,这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精神。”我们了解到,精湛的草鞋技艺因传播途径受限,尤其是难以向外界清晰表达其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导致市场狭窄,传承面临危机。团队成员带着录音录像设备,用耐心和尊重,引导他用方言回忆当年如何组织村民为红军制鞋,重点帮助他提升用普通话讲述草鞋编制技艺与故事的能力,辅导他用普通话介绍草鞋的制作工艺、历史渊源等,并协助拍摄短视频进行推广。
图4:成员与陈传生共编草鞋后的合影
他们是井冈山乡音的记忆者,更是这片红土地上万千奋斗者的生动缩影。他们的“可爱”,在于那份对土地的深情、对传统的坚守、对未来的憧憬。如今,普通话如同注入古老血脉的新鲜活力,让袁贵福的黄桃香飘万里,让李宗吾的糍粑故事打动人心,让江传亮的红色故事直抵灵魂,让陈传生的草鞋技艺薪火相传。这焕然一新的“乡音”,正为千千万万的乡村奋斗者照亮前路,奏响振兴的强音。(通讯员:谭名惠 陈润宁)
编辑:滚动资讯
【广告】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